生长在甘肃平凉的一个偏僻农村,王昊最大的心愿就是上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孝敬把他和3个姐姐独自拉扯大的母亲。
在山东莱芜,李永康同样怀着强烈的心情而拼搏着。这个年幼丧母的少年,只想好好报答含辛茹苦照顾他长大的父亲。
周文君和杨雪,是分别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两个寒门学子,他们从未停止对大学梦的追逐,只因渴望救死扶伤、用医术去帮助多病的家人和需要关怀的人。
正是因为一笔5000元的助学金,他们不再彷徨,他们有了走出寒门改变命运的机会。
以“圆今日学子梦,造未来栋梁材”为宗旨,以资助应届高考贫困生为主体,“加多宝·学子情” 是加多宝在2001年发起的公益助学项目。截至2014年,“加多宝·学子情”助学项目捐助的学生已达12175名,资助总金额超过6000万元,为寒门学子带来了圆梦大学的希望。
今年,是“加多宝·学子情”项目进行的第15个年头,加多宝继续出资1000万元,帮助全国2000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作为本年度“加多宝·学子情”公益助学活动的深度合作媒体,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多地团组织和高校,寻访到分别来自甘肃和山东的4名学子,加多宝资助这4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为他们提供每人5000元公益助学金,让他们的大学梦不再遥远。
王昊:是男子汉就要担起家里的重担
在王昊的印象里,妈妈一直是个很坚强的人,坚强到十几年独自拉扯大他和3个姐姐,满头白发却依然坚持着挑起家庭的重担。
生长在甘肃平凉的一个被大山环绕的偏僻农村里,王昊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爸爸。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爸爸在地里干活儿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却再也没有爬起来。当时只有8岁的王昊并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还会梦到爸爸。他还会想起爸爸的笑容,想起他们一起围坐在火炉前,用火炉熬茶喝的场景。
妈妈安慰王昊:“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这个女人便成为家中的经济支柱,继续耕耘家里的几亩薄田,早出晚归却不说辛苦二字,只是更加悉心照顾王昊和他的3个姐姐。
多年过去,王昊进入高中,成为准高考生。他不再会在梦到爸爸的时候,问“为什么呢”的小男孩,而是会在空余时间回家后,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到山顶帮妈妈料理家中的几亩薄田。他也开始变得和母亲一样坚强,哪怕有再大的压力。想家的时候,在每个周末都会在电话里跟妈妈说:“挺好的,我也挺好的,你不要担心。”
母亲的坚强和爱,记忆里父亲的疼爱和笑容,成为王昊努力的动力。从家到学校坐车要一个半小时,他就一个学期只回家两三次,把回家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王昊知道“笨鸟先飞”这个道理,天分不够,他就用努力。英语是王昊的弱项,怕跟不上的他就把语法、单词重点都记在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放在裤兜里,随时想起来就拿出来翻一翻。学习不像别人那般轻松,他只好多利用时间,晚自习后,他回到宿舍,还会学习到晚上12点,三年如一日,每天都要温书到深夜。“白天有时上课的时候觉得累,马上要打瞌睡的时候,就会咬自己的胳膊一口。”回忆起来,这个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总忘不了家人的心酸。父亲早逝后,母亲本就单薄的体质也在重压下生病了。患了坐骨神经痛的母亲,有段时间只能躺在床上休息,无法下地干活儿。要养活3个姐姐还有自己,他们一家长期只能靠叔叔来接济,但叔叔的能力毕竟有限,母亲拼命地干活儿,日夜奔波,家中依然欠债累累。
“是男子汉就要担起家里的重担。”王昊说,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困难就放弃让王昊读书的可能,而他也没有把自己的情况当作负担,反而让出身寒门成为自己最大的动力,加倍努力学习。
在高三的教室里,王昊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高考前写下了高考目标和鼓励自己的话。王昊把心中反复默念的那句话坚定地写在了小纸条上:“没有战斗的放弃是懦弱的。”
十余载寒窗苦读,从不曾放弃的他在这个7月收到了兰州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正在思考如何解决学费问题的王昊,在叔叔的介绍下得知了“加多宝·学子情”项目。
“收到申请成功的消息后,高兴地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王昊说,加多宝能帮助他成功圆梦大学,对这分惊喜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会好好努力学习,以后为社会作出贡献,并且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贫困学子。”他说。
周文君:梅花香自苦寒来
和王昊一样,在周文君眼里,母亲同样是非常坚强的人。
不幸过多地降临在周文君一家身上。周文君的父亲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奶奶已经年过70,也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家中的长辈都身有顽疾,因为患小儿麻痹症而腿部残疾的母亲没有因此颓丧,而是坚强地开起一家裁缝店,给别人缝补衣服,依靠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
“母亲特别不容易。”周文君说,父亲和奶奶的病都需要用药物来维持,他又要读书,母亲终日忙碌,对于这个家也只是杯水车薪。但母亲也只能是隐忍,经营裁缝店时干活儿太卖力,听力下降,腰也因为长期坐着而经常犯病。
过早地承受了家人多病、母亲重担在身的事实,周文君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怯懦而灰心丧气。懂事的他,不仅从小就显露出读书的天赋,更是刻苦学习,中考时就以学区第一的成绩考入敦煌中学,高中时,成绩优异的他还获得了酒泉地区“三好学生”的称号。
周文君更是继承了母亲的坚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自己默默地去解决。“高中三年也就这么过来了,我只想着努力学习,争取当第一名,并不觉得中间的付出有什么辛苦。”他说,3年来压力最大的时刻,就是高考前一周,因为上大学的愿望太过强烈,而学习强度也有点大,他的胸口一直“一阵阵地疼”。“自己慢慢调节”,坚毅的他最终挺了过来。
“母亲真的特别要强,也很能吃苦,为了你什么都能做。”家人的关心和支持让周文君生出无穷斗志。高中3年,学到忘我,他常常晚上只去食堂买个饼子,坐在教室里边学边啃,就是为了比别人多学一点。他回忆,有时候读书发狠了,还会患上肠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周文君小时候学画画的时候,母亲在他的画夹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从那以后,这就成为他在何时何地都谨记在心的座右铭。高中3年,他住在学校的教学楼里,每天晚自习后,靠着这种信念,3年来每天都要学到深夜近1点才会入睡。
这个上大学的愿望,不仅是家人给周文君的期望,更是他心里从小埋下的梦想。他说,“我要想改变家里的状况,只能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就是怀着这样强烈的愿望,周文君在今年高考中正常发挥,向来成绩优异的他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录取。
就在家人为这个好消息欣喜时,也不禁陷入了交不起学费的忧伤中。父亲和奶奶的病需要高额的医药费,而周文君的专业属于本硕博8年连读,大一一年的学费就要6000元。这对于只靠一家小小的裁缝店勉强维持生计的一家子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本来想着助学贷款,先好好读书,以后再还贷款。”就在周文君这样想时,团甘肃省委学校部找到了他,把他推荐给“加多宝·学子情”项目。“现在社会上好人那么多,能上大学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家人十分感谢加多宝的雪中送炭。
周文君也非常激动:“‘加多宝·学子情’项目低调做实事,能帮助我们这些贫困学子圆梦大学,我只能好好学习,回报社会,来回馈这分爱心。”这个暑假,周文君就在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做一名志愿者,“只要有机会,我很愿意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周文君说他有个从军梦,可惜因为视力原因,他无法报考心仪的国防科技大学。但与从军梦并行的就是做一个医生,“很想学好医术,治好家人的病,还能帮助更多病人。”而这个9月,在加多宝的帮助下,他将为自己的医学梦开始一段新的努力征程。
杨雪:我想成为一名好医生
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一刻,杨雪非常高兴,她如愿以偿被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向自己医生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杨雪的母亲在高兴之余,又感到深深焦虑。去哪儿给女儿筹集学费?不能让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一定要让她走出小山村,因为这是改变杨雪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杨雪的家在甘肃省皋兰县,家里只有杨雪和母亲相依为命,杨雪的父亲在她两岁多的时候因车祸意外身亡,母亲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和先天性心脏病,身体残疾,常年吃药住院,家里现在还有3万元的外债。一家子的生活举步维艰,当地政府非常重视,一直把作为重点贫困对象的杨雪一家列入政府低保户。当地政府给杨雪的母亲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在公园里看护体育器械,每个月靠着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家庭,生活拮据,还要省吃俭用供女儿上学,外加自己的医药费。说到这,杨雪的母亲哽咽着。
杨雪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靠着国家助学金来完成学习。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一直能排在年级前30名,从家里到高中,每天需要步行往返40分钟。为了能考上大学,走出乡村,杨雪一直默默努力,每天早晨5点起床学习,晚上12点以后睡觉。因为杨雪是文科生,所以每天都要记忆背诵大量知识点。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女汉子,在母亲眼里,她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家务活并照顾母亲。前不久,杨雪的母亲旧病复发,再次住院。杨雪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在医院照顾母亲的日常起居,既要学习又要照顾母亲,给母亲端上一碗自己做的臊子面,母亲在病床上泪流满面,女儿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杨雪在日常生活中,从不抱怨,从不悲观,老师和同学很佩服她的积极乐观心态,能够笑对生活、直面困难。
尽管家里条件比较贫困,但是母亲看到女儿每天这么“拼”,母亲心中难免有不舍之情,怕女儿身体吃不消,所以母亲又从每月微薄的收入中挤出100元,给女儿订酸奶补养身体。可是杨雪却说:“妈妈,以后你不要再给我订酸奶了,我不想喝。”可是杨雪的母亲知道,其实女儿很喜欢喝酸奶,只是觉得100元的订奶费有点高,不想多花钱,所以以这种“拒绝”方式来为家里省钱并安慰母亲。
起初杨雪是想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后来因家人影响,她决定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杨雪说:“以后我在哪儿,我母亲就在哪儿,我之所以报考甘肃中医药大学,是想日后学点真本事,帮助母亲减少病痛。”这是杨雪报考医学专业的初衷,她看到母亲这么多年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不能帮助母亲缓解病痛,心里很不是滋味。自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照顾她,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说她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祈求自己日后不要生病,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少让女儿操心。
“以后我想去北京读研究生,在医学道路上越走越远,力所能及去救死扶伤。”这是杨雪上大学后最大的心愿。她说要珍惜这次助学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帮助更多人缓解疾病痛苦。杨雪说她要走出小山村,以后带着母亲出去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李永康:用计算机敲写自己的人生“代码”
高考出成绩那天,李永康怎么也想不到,这次是他上高中以来考的最好成绩——656分!李永康一家人喜出望外,因为这次完全是超常发挥。李永康也如愿以偿被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这是他一直喜欢和向往的专业。未来他想成为一位IT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改善家里的贫困条件,让全家人的生活不再那么寒酸。
在李永康10个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对于他来说,“母爱”这个词既遥远又亲切,小时候经常梦见母亲,醒来后自己就在被窝里哭泣。这么多年来,父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父亲一直未娶,生怕孩子受外人欺负,即便家里再苦再难,父亲也默默扛下来。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叔叔身体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是叔叔一直牵挂着自己的侄子,在李永康上小学期间,他的课程基本都是叔叔辅导,所以他说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小时候扎实的知识基础有很大关系。
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父亲种地的收入来维系。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容乐观,但是李永康和家人一直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身残志坚的叔叔经常鼓励李永康,一定要坚持下去,做一个乐观的人。李永康品学兼优,在高中一直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刚上高一的时候,家里一度交不起学费,是姑姑拿了1000元垫付学费,才让他顺利上高中就读。家里距离学校非常远,往返路程需要4个小时,所以李永康每两周回家一次,回到家之后,他便承担起家务活儿,为父亲承担一部分家庭重任。
李永康始终认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无怨无悔,那么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Believe yourself, you are the best.”一直是李永康的座右铭,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里的贫困条件,有坚定的奋斗目标,所以李永康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早早赶到自习室学习,晚上接近凌晨休息。利用空闲时间多学习课程,让自己的基础更扎实。在高三上学期,李永康的成绩一度跌入谷底,心情特别差,外加自己受胃炎等疾病的困扰,可是他并没有退缩,勇敢向前,积极调整心态,硬是靠着自己的毅力挺过这段“阵痛期”。此后他的成绩一直呈上升状态,直至高考时的656分。高考前,父亲由于过度劳累,手肿的特别厉害,那种痛苦的感觉不敢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于是咬着牙对儿子说:“我没事,你放心,到考场别紧张,好好考!”李永康听后只能默默点头,只有他知道父亲这时该有多难受。
如今李永康即将步入山东大学,学习他所喜欢的计算机专业,正当全家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团莱芜市委得知他的家庭情况之后雪中送炭,积极推荐他成为2015年“加多宝·学子情”爱心助学金的候选人。
未来他还想继续深造读研,他很看好中国IT行业的发展,以后想成为一名程序员,相对高的收入可以帮助父亲减轻负担。“我爸爸这辈子为我付出了太多,我以后要好好发展事业,让他安度晚年!”这是李永康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更是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埋头苦干。因为他要让自己的家庭未来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以善促善 加多宝公益践行时
由“有人有困难了,企业能赚到一点钱就帮助他”的朴素想法开始,加多宝的爱心助学路从温州一隅到走遍大半个中国,从2001年的星星之火扩展到2015年广阔的爱心公益地图。
帮助万名学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5年的公益历程中,加多宝不仅仅是通过资金资助来帮助贫困学子解决上学难题,更探索出“发展性助学模式”,借“一堂课”支教、爱心义卖等形式,为受助学子提供勤工俭学、参与公益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公益意识,让学子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
实际上,不仅是公益助学,加多宝在汶川、玉树、芦山地震3次亿元捐款,西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阳光操场”、“筑巢行动”等公益项目中都积极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这份原始驱动力与加多宝一直践行并弘扬的“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的企业公益理念息息相关。加多宝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念,只要适当引导、激发,让每个人都愿意付诸行动,就能实现巨大的改变。加多宝愿意担当起这份责任,通过对社会公益的投入与探索,为公众树立信心,引导公众共同参与,以一个善念激发每一个人心中的善念,以一个善行推动无数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