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支教的故事,还是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课堂。几乎同龄的学生和老师,在偶然的相遇中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告别那天,高一理科二班的鲍德成用摩托车载着班主任许逸伦在官亭镇兜了一圈。他说,自己曾经特别讨厌语文,但许老师的课他听得很认真。有一次他复述了许老师讲的干将莫邪的故事,妹妹听得入了迷,那一刻,他爱上了语文。听着鲍德成激动真挚的话语,许逸伦的泪水涌出眼眶。
18岁的鲍德成和23岁刚刚大学毕业的许逸伦是第九届“彩虹行动”的学生和老师。
2007年,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大学生联合外地大学生发起“彩虹行动”,为包括官亭镇在内的三川地区高中生在每年暑假进行三周的高中课程补习和励志教育。他们通过网络招募志愿者,希望在各种支教行动较少涉足的高中阶段贡献自己的力量。支教团并没有固定的组织者,而是通过一届又一届志愿者的努力,“代代传承”。直到2012年,他们才得到相对稳定的资金扶持;2015年,他们又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到“早餐计划”的费用。
9年来,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000多名西部高中生在“彩虹”结缘,还有曾经受助的学生又回来做了支教老师。在这里,几乎同龄的学生和老师,一起为着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想要成为支教老师并不容易。2015年,全国近240名大学生通过网络报名,经过严格的初试、笔试、面试,17名志愿者脱颖而出,加上4名上届志愿者作为负责人,组成了今年的支教团队。因为名额有限,学生同样需要考试,295名来自民和县各中学的高中生走进了今年的“彩虹”课堂。“我们想通过支教的形式,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志愿者、学生的挑选,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机会均等。”组织者介绍。
在今年的入学考试中,一位名叫郭玲玉的学生在作文里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便是我的梦想;有一幢面朝大海的房子,劈柴喂马、周游世界,这便是我的梦想;以闲适、恬淡、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这便是我的梦想……”
许逸伦将作文唯一一个满分给了这篇名为《梦想》的作文。“这里的孩子们不爱表达”,作为几乎同龄的老师更多的是从学生的作文、从学生写来的信里,了解他们的世界。
官亭经济并不发达,虽然学生温饱没有问题,但仍需要承担大量的农活儿、繁重的家务。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也特别多,很多高中生已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这里还存在着家暴和体罚现象,一些学生谈到家庭和学校时,情绪就会变得非常低落。
19岁的朱博成来自人民大学,曾受过老师体罚的经历触动了她报名“彩虹”行动,成为第九届“彩虹”课堂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而班里有些学生的年龄比她还大。在她看来,这里的学生最需要的是陪伴和温暖。
连续两届来支教的南开大学研究生木南家访回来后说:“我忽然理解了他们为什么是那样的状态,很多时候,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和成熟,有担当。”此后,每当看到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同龄人,老师们不再气愤而是变得心疼:“孩子们不爱表达,但什么都懂,内心柔软,我最不希望让他们失去了快乐”。
老师们精心设计自己的课程:音乐的力量、诗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如何面对校园暴力和性侵犯、如何面对死亡,当然还有,如何学好语数外理化、历史和地理……每个老师都好像一扇窗,向学生们展示着世界有多大多精彩。
华东师范大学的魏楠告诉学生,考上更好的学校是为了跟更优秀的人站在一起;厦门大学的姚轩教会学生,数学也可以很美;北京师范大学的段明远根据对156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写出了《论乡土地理——青海省民和县官亭土族中学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组组数据为今后的支教志愿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每位年轻的老师在激励学生的同时,也在鼓舞着自己成为更好的榜样。
支教团年龄最小的王梦媛在朋友圈写道:“这次支教让我发现了另一面的自己,收获很多。还好我没有迟到,在18岁的这一站,赶上了这列通向未来、希望、梦想的列车。”
致歉:刊登于本报9月1日8版署名陈辉光的照片,应为牛德清(1922-1988),特此向牛德清、陈辉光的家人及读者致歉!
刘筝 游思行摄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