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拍摄《抗战财经记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编导李雪峰和他的同事们并不知道,在70多年前的军事抗战背后,还有一场场同样激烈的“经济战”在进行着。
在编导们看来,这个七集系列片的意义在于帮助观众从财经的角度了解抗战的历史,能更深刻地理解抗战环境下的经济建设和斗争。
做完这期专题节目之后,李雪峰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多数人对抗战历史中的经济建设及其作用了解太少。在抗战胜利70年后,再次回顾这场战争,不应该只停留在政治和军事角度。
鲜为人知的“经济战”
刚拿到这个选题任务时,央视财经频道编导石敬薇和她的同事们几乎“懵”了:“我们平常都是做财经报道的,抗战怎么会懂呢?”
甚至在节目组准备素材,联系采访对象时,很多人都很惊讶:你们财经频道做什么抗战?而且,抗战的时候都忙着打仗,哪儿有时间搞经济和金融?
但李雪峰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斗争恰恰是容易被很多人忽视的。而如果没有运行良好的经济发展作为后盾,中国无法打赢这场持久战。
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刘高平大校表示,“没有经济的发展、财政的支持、物资的供应,军队难以打仗,抗日战争也就不会取得胜利。”
采访中,一位从事抗战研究的专家介绍,日本侵略者经常会在沦陷区“拉壮丁”修建炮楼,修完后还给工人发钱。这并不是日本侵略者仁慈,他们发给工人的是日伪政权发行的伪币,侵略者希望扩大这种伪币的市场,逐步控制中国的货币市场,掌控中国经济。并且,侵略者妄图以此让沦陷区和根据地的中国人逐渐依赖伪币,以巩固日伪政权,最终达到掠夺中国资源,蚕食中国人心的目的。
通过发行伪币,侵略者已经能够逐步掌控经济。80多岁的河北省阜平县党史办公室原主任张士双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家里是做生意的,卖烧饼、馒头,一天一个价格,当时一个烧饼今天二分钱,明天就是两毛钱。”
刘高平认为,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占领东三省,霸占当地的矿产资源,运回国内,甚至‘以战养战’,都是基于这种考虑。”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如何在根据地扎根,赢得老百姓的信任,从而扩大根据地规模,这些问题是此前我们的影视作品、新闻里没有的,或者很少被系统梳理和挖掘的。”李雪峰说。
第四集《没有硝烟的金融战场》的编导侯珍玛觉得,自己所做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观众知道,在当时的抗战环境下,我们国家所面临的不光是炮火纷飞的军事战斗,还有金融、生产、民生等方面的“经济战”。
在寻访中离历史更近
侯珍玛很感谢这次采访拍摄的经历,她觉得,自己离历史更近了。
“当你在文字上看到这些(历史),可能不会有太多感觉,但一个亲身经历者向你当面讲述,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你会更能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下抗战的不易。”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抗日战场上的经济建设和斗争是如何开展的,节目需要拍摄很多一手素材。
采访中,有一位专家提到抗战时延安的光华商店和光华券,编导们便四处寻找光华券,终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地下文物保管库中拍摄到了光华券。“这些历史的见证物,在画面里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石敬薇说。
在采访中,石敬薇感觉自己对抗战历史的了解在不断深化。“采访专家,寻访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当我看9月3日‘大阅兵’的时候,才会感觉自己是真正参与其中,了解历史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访抗战背后经济建设和斗争历史的任务越发迫切。
“现在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还能找到亲历战争的老人,但到(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候,想要寻访到当时的亲历者就很难了,亲耳听到口述的抗战历史也几乎没可能了。”侯珍玛说。
即使还能找到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老人,他们当中能够思路清晰地回忆历史,甚至听懂问题的都已经很少了。
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嘴村寻访抗战时期的晋察冀银行遗迹时,节目组找到了村里唯一了解当时情况的村民——88岁的冯书章。但是老人听力不好,侯珍玛对着老人耳朵大声提问,但老人还是听不到,连连反问:“你说的啥?”侯珍玛不得不反复提问,采访结束,嗓子几乎哑了。
刘伯承之子刘蒙将军在听说节目拍摄的目的后,对节目组说:“以前讲抗战主要讲的都是正面战争、几大战役,几乎没有人从财经的角度讲。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如果没有得民心,军队发展不起来,如果不能得民心,中国共产党也不可能夺得政权,也不可能把日本鬼子赶走。”
在第一集节目播出前,石敬薇在朋友圈里转发了节目预告,“自豪在于,自己参与了这样一件事,70年后,这也是全民族的一件事。”
本报记者 王林 实习生 陈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