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有什么样的青年,就有什么样的互联网

——“网络新生态·青年新活法”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李林 闵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10日   01 版)

    一个怎样的群体,其规模能在十几年间增长上千倍?今年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给出了答案——中国网民。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49亿。而1997年第一次发布此项报告时,这个数字还只有26万。

    又是怎样的群体主导着网络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6亿多中国网民中,10~39岁年龄段的占78.1%,其中,20~29岁青年为最大群体,占比达31.5%。

    “网络成就了中国的青年,青年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在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今年召开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曾这样说。

    的确,互联网给了青年一个更大的世界,青年的一言一行,也决定着这个世界会被涂上什么颜色。

    互联网洪流滚滚向前,也不免泥沙俱下

    15年前的一个晚上,刚上初二的王红(化名)第一次溜去校外上网。那时,QQ刚刚兴起,所谓的上网,不过是跟一群天南海北的网友聊天。

    当时的王红不会想到,15年后,互联网会发展到几乎能替她“包办一切”的程度:打车、购物、叫外卖、看电影……如今的互联网,已深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一项来自零点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和白领群体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并且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超过6小时。

    然而,互联网洪流滚滚向前,也不免泥沙俱下。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1993年,《纽约客》刊登了一幅漫画,它的标题形象地道出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身份是公开的、真实的,但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却可以戴上“面具”,轻松地做另一个甚至另几个自己。

    这张面具带来的弊端是,有些人以为自己可以在网上恣意妄为。

    去年11月,四川泸州一名19岁少年在微博上直播自杀经过,网上人群迅速聚集。在这场被围观的自杀中,一些人劝慰、呼救,但也有人嘲笑、不屑,甚至在他的微博下回复过激且不负责任的言论。

    这种不负责任还体现在网络骂战、人肉搜索中。

    比如,今年5月被热议的“成都被打女司机”,其身份证、生活照等个人信息被网友公开,大量未经证实的车辆违章信息和开房记录也被公开在网上。这种情况让很多人感到不安。毕竟,没有人敢保证下一个被人肉搜索者不会是自己。

    “有些网民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别人评头论足甚至肆意谩骂,发泄自己的愤怒,根本不考虑网络那头的人在承受着什么。”网民“安安安安安小晚”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也因此,虽然互联网成为青年获取资讯的首选渠道,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慨,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零点公司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网民目前在上网时最讨厌的网络有害信息和侵权行为包括:“网络恶意弹出窗口”(57.7%)、“网络淫秽色情信息”(48.1%)、“网络虚假广告”(45.2%)、“网络个人信息泄露”(38.6%)、“网络犯罪”(33.3%)、“网络虚假信息/新闻”(25.7%)、“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违法活动”(17.9%)及“部分网络大V造谣传谣”(13.8%)。

    互联网应是传递正能量的理想工具

    事实上,互联网也在成为传递正能量的理想工具。

    福建农林大学大三学生曾玺凡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今年3月,曾玺凡的父亲因脑干出血住进医院,靠注射白蛋白和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每天的医疗费高达7000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来讲,显然是无法承受之重。

    转机来自互联网。得知曾玺凡的情况后,他的老师、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募捐,福建高校传媒联盟的微信公号也连续多天为曾玺凡推送募捐信息。短短一周,善款已超过30万元,解了曾家人的燃眉之急。

    还有很多人,成为网上正能量的内容创造者。

    例如,《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这个短片今年年初在网上走红,引来网民点赞。短片的“火”,也带“红”了制作方“复兴路上工作室”。

    从2013年这个工作室推出动画短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到前不久连续推出的“跟着大大走”之博鳌篇、万隆篇、巴基斯坦篇、俄罗斯篇、上合金砖峰会篇,每个视频在推出当天都会引发网民围观、点赞。

    收获这些成功并不容易。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只有五六个人,每次做片子,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

    更刺激的是头脑风暴,有时为了争论一个创意,会让平常和睦的团队一下子“歇斯底里”地冲对方大呼小叫。如果中途发现不好,即便文案已经改了七八稿,照样推倒重来。

    “我们想做的,就是想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工作室一位成员说,“网络永远不缺内容,但缺好内容”。

    这样的想法,和中青融媒工作室团队不谋而合。今年清明节,这个以80后、90后为主的创作团队曾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正能量浪潮——鏖战9天,推出一款名为“清明祭英烈”的H5专题,上线仅3天,全网浏览量就超过8000万。

    在这个专题中,记录了10位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英烈。但有别于生硬的宣传英雄事迹,中青融媒工作室总监史剑说,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更注重从“真实的人”这一角度解读英烈。

    这样的心思,让感动来得更加猛烈。有网民留言说:“以前,这些英烈都是课本里神坛上的人物,形象‘高大全’反而让人觉得没有温度。但看过这个专题,才意识到其实他们也是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人。想到这个,再去看他们当初的壮举,更觉钦佩。”

    互联网的纯净需要每个网民共同守护

    诚然,仅靠几个人,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无法实现的,它更需要每一个置身其中的网民付诸行动。而青年又是网民中的主体,肩负的责任也就更大。正如鲁炜所说,网络空间的治理和清朗、网络的创新和发展,都要依靠青年的力量。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好网民”?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鲁炜给出了答案。他说,做“中国好网民”,关键要做到“四有”:一是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二是有文明的网络素养;三是有守法的行为习惯;四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比如,朋友圈里时常出现的所谓“不看后悔”的“爆料”,可能只是网络谣言,却有人还没仔细辨别真伪就转发了;比如,微博、新闻跟帖里掀起网络骂战,有人可能还没了解清事实真相,就头脑一热也加入进去。

    但一个共识也在逐渐形成——互联网这个心灵家园的纯净,需要每一个网民共同守护。

    这在日前“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曝不雅视频”事件中就有所显现。事件曝光之初,不少人热衷于“八卦”、“爆料”,消费着这类博眼球信息所带来的快感。但很快,对社会公德和法律责任的理性思考逐渐占据上风。中国传媒科技的文章颇具代表性,题为《当我们谈论优衣库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的文章说,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思维模式,但是,有些改变却不得不引起反思。

    在“你我善语良言,网络绿水青山”净化网络语言座谈会上,一位专家谈起自己的孩子时,也曾动情地说,“有朝一日,当他和小伙伴们打开电脑,面对每日新增的数以亿计的帖子、博文、信息时,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特别是网络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和肩负起来的责任。”

    现在,王红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网络的日子该怎么过,尽管一些令人反感的信息还会时不时出来破坏心情,但王红相信,这并不会影响未来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她持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九成网民对中国网络健康规范发展充满信心。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我依然看好互联网。”这个跟随互联网一同成长的姑娘说,“因为它早已不是简单的供人聊聊天、上上网,更可能是未来帮我们最快实现梦想的地方。”

    相关报道

    互联网成为青春“筑梦空间”

体育教具“发明家”
首批386名团干部赴县级团委开展工作
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让团干部大部分工作时间到青年中去
张震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十三个民族十三朵花
有什么样的青年,就有什么样的互联网
77.1%受访者认为单纯限行只会越限越堵
测试你的言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