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
在浙江台州仙居县淡竹乡,一条原生态小溪岸边的垃圾,令本地人难受了,也殃及到邻县的永康人。
一场骂战在网络上发动起来。似乎跟很多涉及两地居民的口水战相似,双方唇枪舌剑的思路大致如下:
以偏概全。游客七成来自永康,所以结论变为“永康游客留下满地垃圾”。仙居人将矛头对准永康人。
戴帽子。有仙居人将来自永康的游客称为“浙G军团”(永康机动车牌前缀为“浙G”),讽刺意味明显,带有地域歧视。
转移话题。永康人不服气自然要反击,但有的回应焦点已不在垃圾上。“不如关了景区,那些小摊贩不是又得下地干活了?”永康人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戳中仙居人的痛点,是另一种地域歧视。
骂战如火如荼,原生态小溪岸边的垃圾似乎无关紧要了,人们热衷在另一片互联网水域里相互攻击。
终于,有人觉得这种“互骂”毫无意义,决定做点儿实事。120多名永康志愿者在烈日下捡起垃圾。令永康人欣喜的是,仙居当地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也加入进来。
忙活一整天,垃圾装了300多个垃圾袋,再由环卫工人运走。岸上的垃圾清理了,那些堆积在头脑中的偏见、歧视和容易被诱发的暴戾之气,是否能被一并扫除呢?
往往,困扰人们的不单单是生活里随意丢弃的垃圾,而是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成见。
抓阄
有时,运气这东西,不信可能是不行的。
衡阳南华大学的一些学生不得不拜托它。该校2014级土木工程系排名200名后的学生,大二以后究竟要学什么专业,要靠抓阄。
数百名学生在学校礼堂排起长队等着抓阄,忐忑不安地等着抓个好专业和好前途。
校方的初衷是,考虑到每个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不同,若自由选择,必定出现有的专业人满为患,有的无人问津。因此抓阄“实属无奈”。
这似乎有理。抓阄看似概率均等、机会公平,而且公开透明,不拼爹,只拼手气。没抓到自己满意的专业?要怪就怪手气不好。
表面公平之下,却裸露着不公平的肌理和个体权利受损的伤疤。教育者将引导、因材施教和制定教育规则的职责交给老天爷,靠老天爷来识人才咯。
喜欢建筑的人去研究岩土吧,有道路桥梁天赋的人去学习给排水科学,热衷电气化的人去计算工程造价。还有的人,可能学什么都一样吧,填满专业名额就好了。
如此,学科规划、专业设置、师资分配都不用改革,还兼顾上“专业间平衡与发展”,学院多省事。
不得不说,这懒偷得很高明。
该学院是如何想出抓阄这个超越常识的主意呢?难道也是抓阄得来的?我只是沿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作出一个猜测,仅仅是猜测而已。
改变
34岁的王丹曾经试图给中国殡葬行业来一次革命。
为病危的母亲考虑后事,他看到殡葬行业的 “黑暗面”——“遗体似乎变成了货币”。利用人们尽力满足逝者的心理,行业里各个环节的商家都想通过遗体上攫取超额利润。
既然看不惯,王丹决心去改变。他开了家殡葬店,还尽力将殡葬服务搬到互联网上。令他失望的是,在电商火热的年代,他卖的与死亡有关的产品,没有好销路,却招致一些恶作剧。比如,他曾经接到一个中年妇女的电话,对方生气地告诉他,“家里没有人去世”。
因为从事别人眼中“不吉利”的行当,有的朋友屏蔽了他,父亲打过他一巴掌。
“本土化”改造无法推进,王丹又去学习海外殡葬业模式,引进“太空葬礼”等洋玩意儿,更是水土不服。
王丹终于妥协——一己之力没有改造殡葬行业的可能。他也想通,如果想改造这个行业的,首先要革新的事不是商业模式,也不是资本,更不是技术,而是人们对于死亡的观念。
直到去世,王丹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在做殡葬这门生意。
王丹为母亲在八宝山公墓举行葬礼。仪式结束后,街边鲜花小贩让他花600多元购买悼念花束。虽然知道被骗了,但悲痛不已的他已没有精力去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