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滴油在“无人区”的奇妙旅程

天路上的家庭输血站

——大学生记者走进青海油田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21日   08 版)

    图为玉珠峰加油站 摄影:成都理工大学 赖长明 安徽大学 刘行 四川大学 蔡俊豪

    在一望无际的雪域高原上,玉珠峰加油站孤零零地守在昆仑山玉珠峰北侧。和一般加油站不同的是,这里海拔4300米,是青藏公路沿线海拔最高的加油站,也是青藏线青海段内的最后一座加油站。颜世秀一家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玉珠峰加油站已成为他们离不开的家。

    高原“家”油站

    黝黑的皮肤,高高的鼻梁,总是带着笑容的脸上,布满了深刻的皱纹,这便是玉珠峰加油站站长颜世秀。长期在高海拔地区生活,46岁的颜世秀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

    2010年7月,颜世秀离开海东老家,只身来到玉珠峰加油站,成为一名加油工。刚下车,迎接他的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与一望无际的雪山。和许多第一次来到这儿的人一样,见到这样壮观的景色,颜世秀内心很是激动。

    但很快,颜世秀意识到了这里的残酷。高海拔,荒无人烟;只能靠发电机发电,到一公里外的湖中打水;年平均气温不到零摄氏度,夜间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早上醒来,脸被冻得发紫……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得加油站的人员流失严重,有的人坚持两个月,有的人坚持不到一星期,十几名员工陆陆续续都离开了。

    对于颜世秀来说,这是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工作稳定,自己越努力,收入也越多,他便下定决心留了下来。

    2010年年底,颜世秀把一家人都带到了加油站,一家人轮流倒班,使加油站实现了24小时无间断服务,而玉珠峰加油站也成为他们的家。每天清晨,颜世秀的妻子罗桂兰会早早起床,为过路的司机烙油饼、煮奶茶、烧开水,供他们免费享用。有时候,一些走夜路的司机和游客还会在这里借宿。

    在艰险的天路上,有来往的货车,有自驾进藏的游客,甚至有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探险者,对于他们来说,玉珠峰加油站不仅是加油站,也是他们歇脚的驿站。

    天路“输血”站

    在加油站休息室的墙上,挂着三面锦旗,那是被颜世秀一家人帮救过的司机赠送的。

    马贵忠是第一位赠送锦旗的司机。2011年夏天,马贵忠的货车在距离玉珠峰加油站10公里的地方冒烟起火,他便打电话向颜世秀求救。接到电话后,颜世秀立刻拿起灭火器,搭载一辆顺风车赶过去,把火扑灭,保住了这辆货车。再次来到加油站时,马贵忠带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他想对颜世秀说的话——“平时热忱服务,难时更显真情”。

    今年6月的一个傍晚,一位小姑娘气喘吁吁地跑进加油站,得知她是聋哑人后,颜世秀递给她一张纸,小姑娘在纸上匆忙地写着“我们一家人有高原反应,能不能救救我们”。颜世秀从屋里赶出来,看到小姑娘的父母和哥哥斜靠在车里,病情十分严重。颜世秀便让家人开车把这一家四口连夜送到格尔木的医院。第二天,小姑娘发来短信,让颜世秀把银行卡号发给她,以报答救命之恩,但颜世秀回短信说:“不用了,有机会欢迎你们再来。”就这样,颜世秀成为天路上的“及时雨”,玉珠峰加油站更像是一座救人于危难之间的输血站,让天路之行少了一些荒凉与危险。

    2014年,颜世秀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青海”2014年度网络十大人物。

    “销量破万吨,这是我的梦想”

    在颜世秀刚到加油站工作的时候,玉珠峰加油站的油品销量并不乐观,因为多数司机以为这里油价昂贵,便在车里装着大罐油箱,避免在高海拔地段加油。对此,颜世秀曾非常苦恼,每天晚上辗转反侧,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来,他决定借鉴别人的方法,开始主动拉客户。到加油站周围的矿厂、工地上,和司机们聊天、交流,告诉他们玉珠峰加油站和格尔木的油价是一样的,还可以坐下来喝奶茶、吃油饼……

    慢慢地,颜世秀交到了一些朋友,每当有司机前来加油,颜世秀都会主动帮他们灌热水,邀请他们到休息室喝茶聊天。就这样,来加油站加油的车辆越来越多,现在平均每天加油的车高达200多辆。玉珠峰加油站的油品年销售量从以前的800~1000吨,涨到了现在的近6000吨。颜世秀介绍说,2015年,玉珠峰加油站的年销售量有望破7000吨。

    “销售量越高,员工的收入越高,心情也越好,干得就越起劲儿!”颜世秀自豪地说,“希望通过我们一家人的努力,销量可以尽快破万吨,这是我的梦想!”

    如今,玉珠峰加油站多了一道动人的风景——颜世秀两岁的小孙女颜玉婷,自从学会了走路,每当有车前来加油,她都会欢快地跑出来,站在一旁,瞪着水灵灵的眼睛看。有时候还会跟大人一起,用小手紧紧地握住油枪,露出一副专业的神情。

    (北京大学  马婧  河北农业大学  魏霁桐)

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青春
习惯荒芜——东方物探地震队249队的故事
我的“梦想绣”——50576钻井队杨春艳
“飞镖手”张润
聚宝盆里的“石油家庭”
天路上的家庭输血站
青海油田的环保、安全“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