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徐金永,去年多了一个浪漫的外号——“玫瑰王子”,他是去年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的第6名,同时他还拥有上百亩的玫瑰种植园。今年,他作为涉农创业优秀代表,共青团盐城市委邀请他,进行优秀创业项目展示。
“免费送你一支玫瑰花。”参观者对玫瑰花比较好奇,老板徐金永耐心地讲解玫瑰花的基本知识。一天的时间,他就赠送了几百支玫瑰花。
这一年,这位不起眼的“玫瑰王子”被邀请参加各种各样“夸富”活动,他还当上了当地的创业导师。当地年轻人也不断联系他,请教他如何实现“互联网+农业”。
“我的玫瑰花销售以线下为主,采用加盟的经营模式就可以了,通过互联网直接销售玫瑰花的方法可能行不通。”徐金永无奈地说。
在大家都在赶“互联网+”的时髦时,他的观点有些另类,并不认为“互联网+”在涉农创业领域是万能的。
其实,在涉农领域创业的过程中,很多新农人遇到新的迷茫,应该像父母一辈的农民一样专心做农产品?还是应该追求“互联网+农业”的时髦?
摸着石头过河——将线下的农产品复制到线上
与很多年轻人上班不一样,江苏省盐城市大冈镇佳富村的大学生村官彭艳,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从镇上来到村里的工作室上班。工作室是一座红色的小木屋,坐落在一片柿子林旁边,颇有些漫画风格,旁边还种着几簇鲜花,让人感觉浪漫。
别小看这个田间地头的工作室。办公室内有4台大屏幕电脑,还有现代样式的农产品展示架,摆放着数十种的农产品。彭艳每天来到工作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看一看前一天晚上有没有新的订单。
“我们佳富村有10家农场,我们负责把东西买到网上。”彭艳笑着说,与她一起推广农产品的,还有本地其他3个年轻人。
佳富村是一个农业村,并没有工业项目。之前,大家销售农产品都是以批发为主,而且各自为战,总觉得农产品的档次上不去,这让佳富村党总支书记丁云銮有些为难。这位苏北口音浓重的村支书很有远见,几年前就注册了“锦绣佳富”商标。
“终于找到抓手了,我们也在想如何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佳富村所在的团大冈镇委书记曹虎说,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今年2月,“绿野青春”佳富电商平台建立。为此,镇里面专门拨了40余万元,建造这座小木屋,并配备了农残检测设备,佳富村则提供了电脑、桌椅和展架等办公用具,让年轻人拥有创业工作室。村支书给了4个年轻人自主权,让他们自己运营“锦绣佳富”商标。
彭艳把村里有的农产品放到到自建网站和淘宝网进行销售。“如果按照传统线下销售水蜜桃,也就只能卖6块钱一斤,而线上销售就有8块钱左右。”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快递难是老大难问题,我们就调整策略,在自建网站上销售叶菜、生鲜水果,主要供应盐城当地的批发商、食堂和饭店。”彭艳说,网上下单,该团队负责在各个农场组织货源,并实现线下的配送。
“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尝试将线下的销售,逐步地搬到线上进行,将销售中的中间环节省去。”团队年轻人郭春介绍,他是一位刚返乡创业青年,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比较稳健。
当然,这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对每一批货源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并且还要留样记录。
“我们要保证我们的农产品让人放心。”彭艳说。
目前,这个团队还开发了一批即食产品,水果干、水牛肉等产品在淘宝网上销售,这些东西用快递寄出比较方便,这也是他们实现分层、多样化经营的战略。
“我们正在规划乡村旅游。”彭艳笑着说,我们初步有想法把电商与农家乐结合起来,扩大知名度。
腾笼换鸟——农药制造企业转型提供农药解决方案
穿着黑色上衣,穿着西裤,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第一次见到吴成伟的时候,很难将他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更像是一位体制内的公务员。想不到,最近几年他一直在忙着做“互联网+农业”。
“我觉得在现代农业服务上大有可为。”吴成伟说。
他父亲是1992年开始做农药企业,那一年正好是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也是不少民营经济走向正轨的一年。2004年,该企业获得了中国农药行业第一枚驰名商标。彼时,盐城市拥有这一商标的只有两家。
其实,吴成伟大学毕业之后,就考上了江苏省的选调生,在省会政府机关工作。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工作四五年之后,选择回家帮父亲打理生意。
“中国的农药有效率在35%左右,而日本的农药有效率在60%左右。”这让本身做农药的吴成伟有些憋屈。他觉得生产的农药没有用对地方。
吴成伟冒出了一个新想法,能否借鉴淘宝网的模式建立一个农药服务的电商平台。
2014年3月28日,他在家乡盐城建湖县建立了农业服务平台——蜻蜓农服。平台的定位就是面向农民、政府组织,实现农业服务在线交易,提供公益农技类咨询,发展平台经济,推动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外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在平台建立之后,吴成伟做得很大的工作就是筛选靠谱的服务入驻网站。“农业服务商与淘宝卖家不一样,需要严格的审核,不然只会砸牌子。”他说。
当然,在做蜻蜓农服的平台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农药这个主打产品。“以前我们是卖农药,我们现在可以提供农药的解决方案。”说起农药的时候,他显然比较专业,打开了话匣。
“国家规划2020年,我国实现农药零增长,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吴成伟显示出了一个企业家的精明,“我们有一项服务就是通过无人机来喷洒农药,可以提高农药20%的使用率,不仅让农民减少了成本,原本的农药企业还能享受增值带来的红利”。
吴成伟提出了新的目标,把蜻蜓农服平台打造成农业科技、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视频诊断等功能,让平台提供的农业类服务包括农业文化创意、农业规划、智能喷洒、视频诊断、农业物联网、土壤修复、品牌农资、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产品。
像吴成伟一样的年轻一代,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正在探索传统企业的增量改革方法,试着让传统的涉农企业变得“洋气”起来。
涉农创业——“互联网+”不是万能,没有“互联网+”却万万不能
有人说,涉农产业是最后一块未被互联网开垦的处女地。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盐城市某网络公司负责人刘伟非常赞成:“现在有一个趋势,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这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关键在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与农业打交道好多年的80后徐金永说:“很多新鲜的农产品禁不起物流的折腾,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很容易在运输的过程中就坏掉。另外,还存在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他看来,如果是10元一斤的蔬菜,快递的成本在3元左右,显然太贵了,超出了消费者心理承受的范围。理想的物流应该是其成本占到农产品售价的10%以内,这样消费者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徐金永看到身边的一些创业者,动辄就提“互联网+”把农产品搬到互联网上。可是,实际上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我看到很多同行在互联网上销售,都是赔本赚吆喝。在淘宝上价格这么透明,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创新,很容易就被大的竞争对手给压住。”他直言,这对于涉农的创业者而言,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在吴成伟眼里,“互联网+”给涉农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变化。“按照传统的方式销售农药,我们要与大客户喝酒拉关系,还不一定能收回钱,现在通过移动支付就可以搞定了。”他说,通过互联网他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从企业角度来看,互联网已经属于基础设施。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没必要再讨论要不要‘互联网+’。我们应该考虑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做,这需要慎重考虑。”吴成伟带着标志性的笑容说。
他认为,在涉农领域第一次创业很容易失败,但决不能把失败归咎于“互联网+”。
“涉农领域项目宜小不宜大,比如大学生农场主,除了关注销售,也要关注农产品的品质,非得赶时髦在线上折腾一下没有必要。在农业领域,做一个隐形的冠军就可以了。”吴成伟支招。
浙江农林大学教师徐建伟表示:“在农产品的销售领域,通过线上创新销售方式。但是,农业生产领域,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创业者还是要千方百计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才能走得更远。”
团盐城市委书记吴冈玉表示:“我们刚刚举办了2015年盐城青年网络创业大赛,其中就涌现出一批很好的涉农创业项目。”
吴冈玉考察了很多涉农创业项目,她认为,农业的生产和销售的链条很长,无论其中哪一条链条创新,都可以融合互联网。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生产环节的改变一定是循序渐进的,作为创业者来说,不能太着急,而销售方面的突破可能会更加容易一些。
她认为,类似涉农创业创富大赛,完全可以通过比赛让青年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更加了解,同时大家也希望有好的涉农创业项目能留在当地继续孵化。
为了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创业项目,团盐城市委提出了“青春智汇”盐城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给青年提供当地企业的总经理助理见习岗位,帮助他们近距离地了解成功者。团盐城市委还建立“盐城青年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定期组织知名的企业家为青年创业项目“坐堂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