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困惑,不教拼音,不布置作业,不打分,能行吗

上海教育界专家指出:“提前学”影响后劲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22日   06 版)

    开学第二周的星期四,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7班的教室里,小学新生们正在上语文课。如今的语文课,与1988年第一期课改时的上法完全不同,3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至少有15分钟时间在唱歌、做游戏。

    整整一堂课,老师其实只教了孩子们一句话,“校园里,我们唱歌,我们做游戏。”简单的一句话,青年教师陈旭芳运用了教室自带LED电子屏幕和活动黑板两件教具,并现场给孩子们播放了校园图片和儿歌视频。

    全程,陈老师没有提过“拼音”一次。根据上海2008年以后二期课改和小学生“零起点”教学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拼音仅作“随文学习”的要求。“拼音只是工具,不需要把它背出来。”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拼音虽然会标在新字上方,但不会专门讲授。

    然而,这正是上海一些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最担心的——不教拼音,不布置作业,不打分,真的可以吗?孩子学得怎么样到底如何评价?近日,上海各大小学校长在市教委组织下,集中回应有关“零起点”教学质疑。

    “没作业”的小学令新生家长忧心忡忡

    在上海家长眼中,很难说,现在的小学生到底是“命太好”还是“伤不起”。这些从小在《一课一练》等教学辅导书籍陪伴下成长的70后、80后家长,简直无法想象没有作业的小学会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上海小学生“零起点”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们完全不需要在学龄前学习任何语、数、外相关的知识,就可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因为这一课程标准,是在假定小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零起点”状态下所设定的。

    与这套教学标准配套的,是“等第制”评价体系。即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以100分制的分数对其学科学习进行打分,取而代之的,是A、B、C、D、E五个等级。

    上海市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期望通过推进上述改革,来缓解小学生入学前的压力,但问题是,“零起点”教学推进多年,总会令一些家长忐忑不安。

    听说现在小学不教拼音直接教字,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张女士早在儿子幼儿园大班期间就开始自己教孩子拼音,“不然上学跟不上进度。”孩子上学前,她四处找“前辈”打听,“没作业”的小学令她担忧不已,“一二年级没有作业,搞等第制评价,但到了三四五年级,照样要打分。而且,以后小升初怎么办?”

    虹口区学生家长吴先生则给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报名了数学和英语补习班,“不是不支持零起点,主要是怕孩子跟不上进度,学习信心受打击”。

    缓解家长焦虑,新生入学前开3次家长会

    实际上,每年9月刚开学的2~4周时间,是上海市教委为小学一年级新生设置的“学习准备期”。在这一时间段里,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科的学习时间、内容均发生变化,进度放慢、内容减少,同时设置“综合活动”渠道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让小学新生能在活动、游戏中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这就好比在幼小衔接的过渡期搭建一个“脚手架”,设计一个“缓冲期”,以帮助孩子实现幼小衔接“软着陆”。

    与教委方面充分准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家长的迷茫和焦虑。上海教育界的一致认识是,要推进“零起点”,得先过家长这一关。

    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说,该校新生入学前,学校方面会主动与家长沟通3次,相当于召开3次家长会。

    第一次,是家访。该校的家访比其他学校的“标准家访”多两个步骤:一是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二是请家长说一说对孩子学习生活的期待,并作录音。

    第二次沟通,是仪式感强烈的、隆重的一年级入学典礼。所有孩子的父母都被要求着正装、走红毯,典礼当天校园会被打扮成城堡的模样,城堡外墙上会写满校方将要教授的知识,消除家长顾虑。

    第三次,是开学前最正式的一次家校对话。家长们会把最犀利的问题抛给校长,“我的孩子已经认识很多字了,课程进度太慢,他会不会不听?能不能加快进度?”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提前学”并不能为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带来好处,相反会影响孩子的“后劲”。据其多年经验累积,她认为小学三年级将会成为那些“提前学过”和“完全零起点”两种孩子的分水岭,“原来啥也不会的孩子,认真积累了两年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面的学习就变得轻松;提前学的孩子,之前两年因为啥都会了,课堂兴趣不足,后面往往因为缺乏兴趣和好习惯而掉队”。

    不打分、没作业,如何评价孩子学习

    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校长王瑾常常被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围堵”,“他们捧着一年级的课本来问我,这书跟他们自己以前小学时学的差距太大,书的内容又和老师平时上课教的内容好像有差别、不一样,你们的课到底是怎么教的?”

    王瑾所在的小学,是一所公办学校,学生学习水平、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设计了不同种类的“家长开放日”,按照市教委规定,家长开放日频率为每月一次。

    开学两周后,上海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蒯峰梅对一名特殊的小男孩印象深刻。这名男孩在全校大会时,一个人偷偷溜走去找爸爸,班级上课时,又一个人跑出教室打算回家。为此,班主任老师每天会在课余时间与其父母沟通“教育方法”,“不是跟家长谈学习进度,而是谈怎么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班主任每天与孩子父母交流,并在每天晚上达成第二天的教育共识,两周后,男孩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很多家长会担心,小学一二年级,不打分、没作业,拿什么评价一个孩子的学习成果?实际上“入学准备”和“行为习惯”才是真正的评价重点。

    每一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都会给家长送上“一周学习准备期评价反馈”表。第一周的表格上,入学准备被细分为“知道我是上外双语的一名小学生”和“大胆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两项,行为习惯则被分为“餐前先向大家问候,然后开始文明用餐、不挑食不剩饭”和“了解学校的作息制度学会听铃声,做好课前准备”两项。

    评价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语和家长留言3部分。上外双语副校长龚鸣说,这种做法能有效缓解家长对于“评价”的焦虑,“评价改革,是我们送给入学新生的一份特殊礼物”。

3个孩子“守护”百年小学
江苏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
中俄高校牵头两国高铁合作
“北京平均每小时行驶15公里”变得了吗
让年轻人出头 保证5/6的时间搞科研
上海教育界专家指出:“提前学”影响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