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再次聚焦科技计划管理问题,提出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再造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碎片化”和“取向聚焦不够”等问题,去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64号文),提出要重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计划、建立新的五类计划等重大改革任务。
此次公布的《实施方案》还提到,要构建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制定议事规则,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包献华透露,此次公布的《实施方案》,除了梳理改革的关键、瓶颈问题和改革任务的具体措施外,还提到了实施路径和完成时间表,“尽管这些说法并未对外公开,但对改革的落实有着巨大意义”。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包献华透露,过去半年来,我国已建立了科技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组建了由各界高层次专家组成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截至目前,已完成了现有渠道中近一半计划的优化整合。
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宝明说,科技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而从刚刚公布的《实施方案》来看,旨在释放科技人员积极性方面的举措确实不少。
比如,《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曾经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对科研人员出国问题建言——学校科研人员出国参加学术研讨不能完全照搬八项规定,一个学术会议校长出去开会开到一半,因出国天数限制只能回来,书记接着出去开下一半,这很可笑,但必须要执行。
陈宝明说,诸如此类的改革措施,给科研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表示,到2020年改革节点,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的话,那么我们的科研人员将能够真正潜下心来搞研究,其积极性、创造性也相应地会被激发出来。
本报北京9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