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风评

诸葛亚寒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28日   09 版)

    大学成了就业培训地 理想困于现实

    “现在很多大学都变成了就业培训地,忘掉了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近日在开学典礼上批评大学“变味”了,都在追求没有灵魂的东西,追求谁拿到多少钱,谁拿到最高薪水的工作,浑然忘掉大学的建立是希望为人类保持灵魂和精神寄托,而不仅仅是金钱和利益。这位院长呼吁,学生要有点理想主义,“否则你就会变成一个纯粹的肉体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诚然,甘阳的批评不无道理,大学的确不应该沦为一个仅仅提供就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可现实又令人无奈,不少学生在网络上跟帖评论说,如今就业环境紧张,“毕剩客”越来越多,“生存都难,何谈理想?”

    近年来,各方人士对大学精神失落的反思与批判之声不时响起,但现实岿然不动。空谈不如实干,比起反思和批判,有建设性的行动更有力量。学者教授们不如想想做点什么具体的事,尽可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人大教授怒断师生缘 育人“没那么简单”

    因学生郝相赫在朋友圈对前辈“无端嘲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与该生断绝师生关系。郝相赫随后回应称,朋友圈里没有专家学者,对某学者的不佩服只是私人朋友聊聊,对学界毫无影响,公开信让他“名誉受到很大伤害,原先在北京考博的计划也完全泡汤”。一天后,郝相赫再次在微博发出公开道歉信,表示收回“情况说明”,向孙老师表示诚恳的歉意,并恳请孙老师能够继续容留他做学生,接受教导。

    这一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也有声音认为朋友圈乃私人空间,教授小题大做。可跳出“朋友圈”,单从人才培养来看,这件事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番。

    学术上有争议,学生挑战“权威”无可厚非,但学术批评的“度”如何把握、如何区分学术争议与人身攻击?这些是不是也应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范围之内?对于行为失当的青年学生,逐出师门与引导矫正哪种教育方式更好?是不是一定要恩断义绝?

    教育两字,寓意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老师已然把学生招致门下,就要担负相应的教育责任。研究生导师,哪是那么好当的?!

    大学开设恋爱选修课 希望能结“硕果”

    天津大学的《恋爱课》最近备受关注。这门名叫《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程将于寒假后的学期开课,课程2学分,分理论和实践。有意思的是,“学以致用,交到对象”的学生,可以“酌情给满分”。

    其实,如今的高校里,像《恋爱课》这样“好玩”的课程并不少,比如《生死课》、《爬树课》。而且,这种“五花八门”的选修课在国外高校也并不鲜见。把枯燥的理论课和有趣的实践课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用更灵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高校这种探索实践教育的创新应该被点赞。

    更何况,在如今性教育缺失的高校课堂里,恋爱这门学问可是学生确确实实有学习需求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82.0%的受访者后悔大学没有谈一次恋爱。看来,这门课的作用还真不能小觑!

    当然, 创新不能光搞噱头。恋爱课怎么教、教什么,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获益,还需要高校缜密研究。假若这门课真能经久不衰,那就不辜负公众那么高的关注和期待了。我们也真心希望和期待《恋爱课》能“结出硕果”!

家长群里的江湖恩仇记
风评
补习阴云笼罩下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