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商业计划书,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始推广,但我们真的击中了用户的痛点。总之,先做个App吧?”
在很多路演现场、在创业大赛的聚光灯下、在创业咖啡馆的攀谈里,经常能听到这句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万一实现了的”梦想还缺乏从点子到真实的资源时,先做一个App,是不少创业青年想走的第一步。
当下大城市年轻人貌似无法离开智能手机和那些五颜六色的“小图标”:找馆子、叫外卖、买火车票、打的、保洁、美甲……衣食住行的大多数,都有App帮忙搞定。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手机屏幕的拥挤程度也快赶上北上广了。这时候面临的问题是:为什么找App,而不是直接去找常驻在公共平台诸如微信和百度地图的服务呢?没有下载的麻烦,还免去了下载注册的门槛,手机界面也清清爽爽的。
对于应用而言,这是一出“甄传”。那些初来乍到的往往在大平台的一角等待访问。有时候,那“至高无上”的手指只不过一点之缘,此后再也不会再来光临。这些应用中格外年轻貌美功能讨喜,或者家世显赫舍得为服务砸优惠券,往往被频频光顾。
在争取获得晋升的过程中,很多应用有非常手段。有的用不注册App无法获得的优惠诱惑,有的用更好的用户体验做保证。这其中有一小撮“花样”选手,他们选择对抗开源接口,频频崩溃:“爱我,你就下我的应用吧。”
在手机屏幕上获得一亩三分地,这竞争就完了吗?显然不可能。一个在体验上没有更好交代的应用,很快会被删除。其中,内容类App地位最为尴尬。它们有的享有风姿出众的美名,有的甚至系出名门不走传统的升级道路,一开始就作为应用空降在手机上,作为主人品味和追求的象征之一。当所有人的阅读越来越来自于自己的朋友圈,公号关注了几十个点开只是因为强迫症忍不了的小红圈时,干吗要去天天翻应用呢?
这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创业者: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先做个应用出来”呢?
每一个创业者,显然都对自己的梦想充满自信,这也是这个热闹时代的好处之一。然而,在创业的最开始,研发成本都无法保证,不先做好内容或服务,专门修个“房子”,值得吗?
这或许不是随大流的愚蠢,而是一种说服的智慧。当一切都没有成型的时候,一些创业者强烈希望能表现出,自己正在做点什么。一个独立的、只属于自己项目的应用,一个仅需要一个外包团队几天就能搞定的小项目,是非常划算的。
当然,自己的App不用受到平台关闭或者不稳定的制约,也可以设计出更符合应用个性的界面,还有更体贴用户行为的精准服务、更专享的优惠。
当这些都做到了,可能面临的情况是:厌倦。所有那些曾经在深夜照亮脸庞的朱砂痣,很快变成了蚊子血。
手机屏幕上的争奇斗艳从来没停止过。创业者接下来的目标,是不可替代。
王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