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管窥

无益于课堂教学的教改都是瞎折腾

温凉河(河南教师)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12日   09 版)

    近十几年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在改革的海浪上颠簸,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在探索都在改革,连穷乡僻壤的乡村小学都整天在念叨教改。与此同时,教改的榜样也在不断涌现,全国的或者地方的教改典型一个接一个,各有一套,各有特色。

    几乎每个教改典型被媒体报道之后,都会涌起一股学习观摩的热潮。首先是各地纷纷把报道内容当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经验”,一些地方明确要求教师“学习”要做笔记,要写心得,要受启发,要写论文,还要模仿着讲“教改课”,非要把“先进经验”变成自己的不可。好像这样就能充分说明主管部门重视教改,重视先进经验,不仅反应快,而且反响大,有声有色有行动。

    当然,仅仅把报道内容当学习资料远远不够,一定要组织考察团亲自去典型学校现场观摩。那些教改典型学校在得到广泛宣传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简直如同旅游胜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局长校长教师一队队,一团团,一批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有,刨根问底流连忘返的也有,估计当地校长以及教育局长差不多都像饭店大堂经理一样应接不暇。当地旅游局大概不会把一所普通学校列入旅游指南,但当地统计第三产业收入可不该忘了这一笔。

    不少考察观摩团往往顺便也会到其他地方看几眼,比如去杜郎口中学参观的捎带着到趵突泉喝口水;去景山学校的爬一回长城充一次好汉;或者时间充足,来个南辕北辙也不是不可能。以考察的名义行公费旅游,也是中国特色。

    考察观摩回来,就要雷厉风行地介绍学习内容,大张旗鼓地推广“先进经验”。某些地方干脆把典型学校的校长或教师请到本地给老师们讲课,进行所谓的教改培训。只是典型有限,典型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有限,于是有的地方买典型学校的录像光盘供大家“观摩”。

    以上的做法也不算为过,毕竟学习他人经验有利于更快提高自己的水平。但问题是相当多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干脆实行拿来主义,亦步亦趋地搞克隆,要求教师讲课的方法、备课的步骤,连批改作业以及跟学生谈话都得学习最新“典型”的模式。某些地方的领导急于求成,甚至要求本地原来有一点特色有一定基础的、在当地比较具有示范价值的学校放弃自己的特色探索,去带头学习“先进经验”,完全放弃自己的追求,而炮制出一个学先进标本。可能领导们觉得只要把典型经验搬过来就算教改成功,至于学生们是否能从这些教改课改中真正受益则无人关心。

    也有的地方大概为了证明学习“先进经验”成效显著,同时又能表现自己有创新精神,于是就搞“特色”教育。一个县一套教学模式的时代过去了,一个乡镇一套教学模式也不算“特色”,现在是几乎每所学校都要推出一套所谓的教学模式,但基本都是网上抄袭略加修改的,就没有真正自己探索出来的。只要模式出台,公开课就得套这个模式,至于教师个人是否接受,根本没的商量,反正就是无视教师个性。

    某地教育主管部门最近还提出,教师有了教师资格证还不够,还必须会讲“课改课”,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必须人人过关,拿到“课改过关证”,今后必须持“双证”上岗。

    按说鼓励老师们改变落后而僵化的教育思维,充分领会教改精神,让教改走进课堂,本是好事。但事实上很多所谓“公开课”“观摩课”“课改课”都只是一种应景表演,华而不实。像新课改也说了好多年,学习、培训一直在搞,可就是落不到实处,进不了课堂。

    这是因为主管部门一边高喊课改、教改,一边仍然唯成绩唯分数论“英雄”,领导说的“教学质量”,其实就是“成绩”“分数”的代名词。所谓教改,不过是玩教育政绩形象工程而已。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进行表彰或者职称评审,都不需要课改、教改的成果,对教师的最终评价仍然以“分数”或者“成绩”为主。

    这样的教改,又如何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热情?教师没有热情,教改怎么可能落实到课堂上?如果无益于课堂教学、无益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一轮轮的教改对师生而言,就是瞎折腾。

高校“青椒”的新“范进中举”
无益于课堂教学的教改都是瞎折腾
大数据时代 学习可否赢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