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社会建设的日益加强,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社区已经成为群众居住生活、聚集交流的基本单元,也成为与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治理平台。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非常重视,将其作为抓党建、抓服务、促和谐、保稳定的重要依靠,作为夯实基层、建设基层的重要基石,在人财物力上的投入不断加大,有些地方社区的硬件建设甚至超过了乡镇、街道办事机构。鉴于社区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共青团应抢占先机、顺势而为、及早介入、主动作为,把社区作为新形势下扩大组织覆盖、联系广大青年、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同时,团的干部要虚心向社区干部学习群众工作本领和热诚服务群众的情怀。
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把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如何建设好一个社区,更加有效地实现社区治理,更加有效地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对于各级党政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新课题。共青团要把握自身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纽带的定位,把握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把握党对共青团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重要要求,用好党建带团建的制度安排,提出科学务实的社区青年工作方案,争取进入社区建设规划。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联系青年的优势,主动在社区建设议事中谋得“一席之地”,在社区建设实施中嵌入“一方空间”,在社区工作内容中加入“一块蛋糕”。
要善于找准工作结合点,努力在社区建设中形成优势功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社区工作繁重具体,许多工作属于“保底线”性质的指标任务。相比较而言,团的工作则显得重要但不那么紧迫,在实际工作摆布中很难排上号、摆上桌。因而,团的工作要想在社区扎下根来、干出样来、受到欢迎,就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落细落实,以党政关心、社会关注、青年需要的多维视角,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稳定、和谐、服务、治理的具体目标,紧密围绕社区居民“安全、便利、交流、互助、娱乐、提升”的具体需求,精心设计工作载体,持续打造工作品牌,发挥正能量作用,努力在社区建设中形成优势功能。
要充分共建共享社区空间,实现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形化、身边化、日常化。社区工作活动场地相对充足(国家和各地对房地产开发商配套建设提供社区公共用房均有明确规定),一般又位于居民聚集、方便到达的位置,具有吸引青年、扩大影响的良好区位优势。当前,全团正大力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此平台若能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是基层团组织借势而为、拓展服务青年空间的有效路径,并能有力推动团的组织网络、形象标识、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青少年中实现有形化、身边化、日常化,使团的工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融进青年,大幅提升团的影响力。如,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团委联合颐和文园社区打造青年中心,亮出团的形象标示,开展丰富的活动,使共青团成为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要积极借鉴社区工作理念方式,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和精准联系。社区处于群众工作的最一线,社区干部在与居民面对面打交道、解难题中,准确把握住了居民的心理特点需求,砥砺了务实管用的群众本领。团的工作、团的干部要虚心向社区工作、向社区干部学习取经,比如,学习社区干部入户采集信息,对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做到台账有记录、心中有底数;学习社区工作的“精准、细致”,推动团的工作在虚功实做中彰显生命力;学习社区干部的工作经验和奉献情怀,掌握群众工作的实务本领和感受服务群众的快乐。如,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沧州市运河区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即“辖区有网、网中定格、格中定人、人尽其责”,构建起“街道——社区——楼栋”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对辖区居民的全覆盖、全联系,倘若我们借助已有摸底数据,能在每个“网格”中设立一个团小组,就可以实现团组织对青年覆盖到户、到人,接近我们的理想目标“团组织对辖区青年全覆盖”。
要用好社区优质丰富的人力资源,有效破解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难题。工作力量不足是长期困扰基层团组织的“老大难”问题。在青年高度流动分散的大背景下,社区是青年稳定的聚集区,同时,应该看到,社区集合着不同专业、职业、特长的优秀青年,而且越是中高档小区,人力资源越加优质丰富,他们中许多人有着较好的物质生活保障,拥有着强烈的参与社会、自我实现的价值需要;社区内还有着大量以兴趣等为纽带的社会组织、青年自组织,有着微信群、QQ群、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基层团组织要按照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提出的“要善于把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的思路要求,在争取设立专门的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同时,以“社区兼职团干、社区青年工作骨干、社区青年志愿者、社区青年活跃力量”等不同紧密层次的队伍建设,将社区优秀的人力资源整合、激活、运用起来。如此,团组织在做好工作项目设计指导、活动机制化梳理后,就可以依靠社区团员青年“自转”开展工作活动。“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实质上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