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轻人,生活中遇到坎儿,通常会怎么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1858人的一项调查显示,当生活中遇到坎儿时,36.1%的受访者会向父母求助,23.8%的受访者会向同学或朋友求助,22.0%的受访者会努力尝试自己解决。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0.3%,90后占4.4%,80后占38.1%,70后占36.8%,60后占13.9%,60前占6.5%。
22.0%受访者表示习惯于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程晓目前在北京的一家银行做技术员,她表示自己上大学时遇到问题通常不会去麻烦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一方面是不想让父母操心;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问题与对应的人群讨论更有效果”。
“遇到困难时,我不喜欢询问父母和亲戚朋友,我有几个聊得来的线上好友,每当生活学习上有问题时,我更多是和他们倾诉。”王心月(化名)是一名大一学生,她告诉记者,她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让熟悉的人看到自己无助的一面,而且也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调查显示,当生活中遇到坎儿时,依然有36.1%的受访者会向父母求助,不过,也有23.8%的受访者会向同学或朋友求助,22.0%的受访者会努力尝试自己解决。受访者的其他求助对象依次为:亲戚中的同龄人(6.6%),亲戚中的长辈(4.4%),网络(3.0%),老师(1.5%)。
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认为,遇到问题向谁求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且年轻人所处的年龄阶段、问题性质都是影响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寻求求助对象的影响因素,所以现象评价的标准不是倾诉对象而是求助后得到的反馈效果。
张侃表示,年轻人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由以前倾向父母到现在的网络、同学朋友等多渠道共同发展是客观现象。“如今,年轻人可通过网络查询找到一些问题答案,甚至有的媒体为响应社会需求,专供此类服务。”他认为,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就会有一部分人选择通过这个渠道来解决问题。
当自己解决问题时,结果通常怎样?据调查显示,受访者中,能够完美解决的占6.3%,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占61.7%,只能解决好一部分的占23.4%,几乎不能解决的占1.3%,完全不能解决的占0.2%,不好说7.1%。
程晓对记者说,她现在处理问题已经慢慢得心应手了,“我明显感到了自己的成长”。
张侃认为,问题虽有轻重缓急,但年轻人都应有自身想办法解决的意识,尤其对常见的问题和困难。这是更成熟、更独立的表现。
网络是年轻人求助的一种渠道。在河北唐山某小学任教近30年的王老师认为,通过网络可以学习借鉴他人为人处事之道,但网上也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可能对人产生错误引导。她提醒,对网上的答案还需一分为二看待。
“拼自己”才是正道
针对当下的热词“拼爹”,张侃表示,解决问题需要“资源”,“拼爹”从一方面反映了“资源”的重要性。“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也本就不是绝对公平。不过,资源虽有一定的效用,但更关键的因素是自己。”张侃表示,“拼自己”才是正道。年轻人应早早地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认可社会是有差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善,求得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生活。
据调查显示,面对困难,69.6%的受访者赞同先尝试自己解;17.4%的受访者认为有“靠山”,解决问题更容易;9.5%的人赞同直接去找明白的人寻求解决方法。
结合自身经历,程晓认为,遇到困难,先尝试自己解决不仅能锻炼自己,还使自己建立了自信,“无形之中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心月(化名)认为,各人的家庭背景有不同,不过即使家境很好,也不意味着上一辈创造的财富,后代能一直拥有,“自己有本事才是硬道理”。
张侃认为,年轻人自身要树立“拼自己”的观念,通过努力学习和奋斗,提升自身价值。学校需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现实社会是存在不平等,但正因为不平等,才更要通过自己的奋斗使未来更平等。家庭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有责任指导孩子正确地认识世界,让他们知道品格和自己的努力是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媒体,客观反映社会现状,不去夸大也不去试图掩盖真相,对年轻人正确观念的树立也大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