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年9月中青月度舆情指数——

“和平与发展”成舆论场“主旋律”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王淑静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20日   06 版)

    “中青月度舆情指数”是中国青年报社中青舆情监测室设立的一项舆情公共服务产品。旨在以问卷调研方式,针对当月发生的舆情热度排名前20位的热点舆情事件,向专家学者、政府公务员、媒体人、意见领袖、普通网民5个群体收集民意。不同群体从中青舆情指数样本调研库中,随机抽取。5个群体样本选取量一致。

    中青月度舆情指数以信息覆盖率、应对能动度、回应到达率、答复识别率、舆情满意度5项指标,根据5个群体的“打分”,加上中青舆情监测室对热点事件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经加权计算,形成衡量各地、各级政府机关的舆情响应能力的指标,以期和读者一同推动社会进步。

----------------------------------------------------------------

    今天,中国青年报社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2015年9月中青月度舆情指数(总第25期)。

    本期榜单中,舆情满意度最高的三件事分别是:中国政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并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舆情满意度排名“垫底”的三起事件则分别是:阅兵当日,明星范玮琪在微博上晒双胞胎儿子,引发争议;南京“宝马肇事案”当事人被鉴定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被舆论指司法鉴定在帮凶手“脱罪”;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农民张纪民因宅基地拆迁纠纷,在自家房屋内被烧身亡,因政府与村民说辞不一,而演变成“罗生门”。

    “和平”成为9月最强音

    84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对沈阳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九·一八”事变震惊中外。70年前,在付出了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后,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不容忘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榜单显示,该事件的舆情满意度高居榜首,信息覆盖率和回应到达率均达满分。

    网民的爱国热情格外高涨,“威武霸气”、“珍视和平”、“向英烈致敬”、“铭记历史”等,成为人们评论阅兵仪式的关键字眼。舆论普遍认为,此次阅兵最大的意义在于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不容回避的是,少数西方媒体对此次大阅兵态度冷淡,甚至有一种声音认为,此次中国的阅兵活动是在向世界“展示肌肉”,威胁亚太。

    然而,中国威胁论总是会被事实“打脸”。阅兵仪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

    裁军的话题不仅吸引了世界目光,同样引发了中国网民们的热议。本则舆情应对能动度高达96.58分,排名第一。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分析2000条网民观点后看到,81.4%的网民认为裁军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军情,符合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有助于精兵简政、顺应时代潮流,“和平”也是民心所向。

    本月关乎和平的另外一件大事,是习近平主席访美,并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根据榜单,这一事件的应对能动度、答复识别率均在95分以上,满意度更高居第二位。

    此事之所以受到舆论如此好评,是因长期以来,经贸合作被视作中美双边关系的“压舱石”。随着习主席49项成果清单的公布,“压舱石”、“政经结合”等词跃居热点词榜首。增信释疑、互利共赢成为此次访美的着力点,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突出经济合作,无疑是对中美共同利益的最好展示。向世界释放和平信号,又合作共赢,这也正是网民之所需。

    值得注意的是,出访期间,习大大谈吐优雅,演讲中不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睿智大方,无不展现出中国领导人的水平。“电影《西雅图不眠夜》使这座城市在中国民众眼中很有吸引力”、“反腐没有《纸牌屋》”等语言运用,入时恰当,一度成为媒体追捧的焦点。在国内,这种语言艺术也让众多网民感到亲切。关注是了解的开始,舆论了解中国越多,可供“妖魔化”的空间就越少。而这,无疑是为中美关系再添保障。

    发展在改革中阔步前行

    和平是为了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保持发展就需寻求改革。

    据媒体报道,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主流媒体普遍认为,此次改革针对国有企业资源配置不灵活、利用率不高等弊病,在国有资产管理架构上,实现分类管理,思路明确,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放权措施。

    该事件在榜单中,信息覆盖率达90分以上,舆论满意度排名第三。

    改革固然是好,但改革能不能进行彻底,能否彻底改变国企中存在的腐败、垄断等问题,改革之后权利、财富是否再次转入少数人手里,依旧是悬在网民心中的一块“石头”。中青舆情分析室抽样2000条网民观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7%的网民表示出对改革落地是否会“走形”的担忧。

    有担忧的,不只是国企改革。

    9月21日,公安部副部长黄明透露,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呼吁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终于“破冰解冻”。舆情监测显示,此信息的舆情覆盖率已达到92分以上,舆情满意度高达89分。

    舆论关注中,部分网民担忧既得利益群体阻挠改革。网民“时言平”认为,被复杂利益裹挟的户籍制度,改革起来必然要经历复杂和艰难的博弈,而博弈的结果,也往往决定着改革的宏愿能否最终落地。

    榜单中另外一项关乎民生的改革,当属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降价问题。这项看似简单易行的举措,却成了一块改革的“硬骨头”。

    此前,在李克强总理敦促下,三大运营商于5月15日公布“提速降费”方案,但方案公布后相关措施却一直不见“落地”。在苦等5个月之后,民众终于等来了“手机套餐单月流量不清零”的消息。

    9月29日,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式对外开放上述业务,却遭遇尴尬“吐槽”:在各大新闻客户端的跟帖中,不少网民认为,流量顺延一月不清零,不过是三大运营商玩的一个“文字游戏”;更有网民调侃,你们就是这么糊弄总理的吗?榜单显示,该事件的信息覆盖率为84分,但舆情满意度仅为77分。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且先不论运营商的方案是否合理,长期以来,三大运营商积累的垄断形象已深入人心,这就给了网民怀疑的借口。其实,运营商们大可不必为此叫冤。公众对“不清零”方案的态度,更多的是因为“改革焦虑”,担心改革在落实阶段走样,而这种焦虑也渗透至9月份其他有关改革的舆情之中。正如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让改革能切实地落地,将是网民长期关心的话题。

    塔西佗陷阱下如何“扭转乾坤”

    在本期榜单中,不乏舆情反转的经典案例。

    9月9日,湖北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发生一起刀刺法官事件。行凶者因不服判决,用随身携带的刀刺向法官,4名法官受伤。 

    舆论场上,“冤案受害者复仇”的说法并不鲜见。于是,事件刚发生时,一些网民在巨大的舆论惯性下臆测,事件行凶者必是冤假错案的受害者,以至于其杀人之举在网络上获得某些“叫好声”,少数理性的分析也随之被淹没。

    面对恶劣舆论形势,十堰法院如何实现逆转?

    中青舆情监测室观察到,首先,官方在第一时间回应媒体:公开持刀伤人者所涉案件为一起民事纠纷案。随后,又披露民事纠纷案的具体内容,指出行凶者并非冤案受害者,仅是因为劳务纠纷才打起了官司,打破了公众“受害人必有冤案”的臆想。官方分秒必争的态度,粉碎了谣言传播的空间,防止了舆论进一步恶化。

    而诸如《“法官该死”的嘲讽悖离了法治共识》等媒体评论,则设置反思议题、为理性观点“撑腰”,也抑制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出现。

    双重作用之下,舆论逐渐渐出现反转,尽管后来又有对于法院一方的质疑,但理性之种已播下,当情绪化的宣泄停止时,冷静的反思便会生根发芽。最终,此舆情满意度终过“及格线”,为66.79分,应对能动度更高达85.97分。

    同样实现反转的,是发生在广西柳城的包裹爆炸事件。

    9月30日,广西柳州市柳城县陆续发生多起快递包裹爆炸事件,造成10人死亡。事发后,当地公安机关实时披露案情,先是第一时间公开爆炸案原因:犯罪嫌疑人因私报复社会,是个人极端刑事犯罪案件,打消暴恐传言;后是公布作案手段,系嫌犯自行投递,防止公众恐慌……几番来回之后,一场舆论风暴消于无形,此则舆情能动度更是获得90.17的高分。

    火,要了张纪民的命。而顾左右而言其他的官方态度,要了平邑县政府形象的“命”。9月14日,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后东固村农民张纪民因宅基地拆迁纠纷在自家房屋内被烧身亡。舆论震惊,又是强拆,又是被火吞噬,网民的情绪被瞬间点燃,随即媒体质疑铺天而来。

    平邑官方似乎“做足”了应对动作:新闻发布会、多平台公开信、官方介入调查、领导看望受害人家属,一个都没少。为何此则舆情的满意度在榜单中垫底?原因很简单,答非所问。

    在舆情扩散过程中,平邑官方进行了多次公开回应,但对于舆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否涉及强拆,似乎都语焉不详;而对舆论质疑的其他“敏感”问题等,也充耳不闻。这些让网民失去了信任,也让舆情陷入了“猜疑链”。

    中青舆情分析师抽样2000条网民观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1.9%的网民表示出对官方公布结果的“不信任感”。

    所以,哪怕通报一开始将此定性为“民宅火灾事故”,后来认定“火灾系死者张纪民自身行为所致”等,也很难取信于公众。张纪民的死仍然是一个谜。

“和平与发展”成舆论场“主旋律”
我国刑法为什么没有单设“袭警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