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道德奖励:精神比物质更有用

毛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20日   02 版)

    今年1月份,四川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设立了社区“道德银行”。居民可以把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而后凭账户内的道德资产,可以拿来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目前,这家“道德银行”已经有接近1000人开户,长期活跃储户达数百人。(《华西都市报》10月19日)

    这种“道德银行”并非完全首创,在很多城市都有不同形态的表现。而且,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把“道德银行”当成道德风景,当成文明创举来宣扬。在官方介绍中,“道德银行”很受市民欢迎,取得了不小效果。

    我并不反对道德激励,而且一直坚定地认为,道德是罚出来的,也是奖出来的。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层次的全覆盖的荣誉体系,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大力推进道德荣誉体系建设,让每一个做出贡献的人,都得到肯定,脸上有光,一如明月周围呈现出的美丽光环,会形成强烈的“月华效应”,吸引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

    但是,不能把奖励狭义化、物质化,不能认为只有物质的才是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的作用。而且,有些奖励,反而是精神的更为有用。勉强物质化,有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两位以色列的经济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一年的“捐赠日”,他们组织了三个小组的高中生上街募捐。第一组纯道德,没有任何奖励;第二组,奖励募捐数额的1%;第三组,奖励募捐数额的10%。当然,这笔奖励是另外筹集来的。结果发现,没有酬劳的那组学生,他们募捐最多,比那些获得1%募捐额的学生多55%。主持该项研究的学者得出结论:如果你打算用金钱去激励人们,“要么给予足够多的钱,要么一分钱都不给”。从这一调查中,美国伦理学教授桑德尔则读出了金钱的腐蚀效应。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中,桑德尔认为,物质激励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一些非市场支配领域,物质激励可能带来一些腐蚀效应。

    “道德银行”存在同样的隐忧。“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本具有伦理感,而“道德银行”的奖励,必然是有限的,带来的激励效应,未必抵得上伦理的吸引力。反过来讲,微不足道的金钱奖励,有可能侵蚀道德观,而且一旦被侵蚀了,很难得到恢复。在复杂的道德现实下,一味强调物质奖励,还有可能带来“为钱做好事”的暗讽。这种偏见和谬见,对于道德建设,有着不小的杀伤力。

    或许有人会说,见义勇为不是也有奖励吗?这与见义勇为不同,首先见义勇为需要极高的机会成本。而且见义勇为有着随机性,不可预期性。也就是说,很少有人在发生见义勇为之前,是奔着目的而去的。可如果把日常善举物质化,则可能侵蚀善举之善;而且由于奖励有限,也很难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物质奖励可能会激励一部分人继续存好心做好事,但也有可能腐蚀伦理,造成道德感的下降。而且,很有可能“授人以柄”,让行善者面临非议。道德奖励值得肯定,但奖励未必都要物质,很多时候精神奖励更有用。特别是当物质奖励只是“意思意思”时,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精神奖励上。设计完善的精神奖励体系,更为复杂而艰难,值得我们去做。

毛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0月20日 02 版

警方扣押物品不应“有去无回”
道德奖励:精神比物质更有用
王林案究竟还有多少“案中案”
取消“份子钱”,上海出租车行业改革实至名归
解决业主物业矛盾有赖各方养成民主习惯
物业公司禁止业主养狗于法无据
不能再占音体美的课了
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