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视线再一次盯住了3D打印技术。
今天,在北京出席首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后,李克强来到主题展区考察,第一站就是3D打印技术的展位。这是今年8月21日国务院举办先进制造与3D打印专题讲座以来,总理在公开场合再次关注到这一技术。
当天在李克强面前展示的,是一台比他高出半头的大型金属3D打印设备。当时,这台设备正在利用选区激光熔化快速成形技术,打印工业领域常用的叶轮,李克强看到后一连抛出了几个问题,打印用的什么材料?打印出来的是模具,还是直接可以使用的产品?
负责向总理作答的,是由团陕西省委推荐、承展单位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薛蕾。在事后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位创业者说,从总理的提问和随后的交流来看,总理对3D打印技术还是比较了解的。
原本,薛蕾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想和总理讲讲3D打印的影响,没想到,总理主动谈起了这一话题,并从人均资源并不丰富的现实国情、3D打印对未来循环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讲了几点。
在现场,一个巴掌宽的金属3D打印结构件吸引了李克强的注意。这个被称为轻量化结构体的展示件,浑身是孔,丝线一般的质地和仅有几百克重的材料,却有着十分坚硬的手感,李克强问,“结实吗?”
薛蕾说,很结实,摔地上也没事。李克强饶有兴致地拿在手上,并做了自然摔落实验,但结构件并无异样。
紧接着,薛蕾把结构件放在地上,踩在了上面,这个体重150斤的小伙子踩上去后,结构体也未发生变化。
看到这里,李克强很惊讶,转身和同行的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信部部长苗圩交流:这种结构,只有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传统的方法则不行。
3D打印技术,被看作是最新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也曾被解读为我国赢得最新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一种可能,即不再被传统铸造行业的技术能力局限,而是通过3D打印等数字化制造从根本上转变制造方式,实现弯道超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结构调整的今天,它的意义尤其重大。
作为国内第一家致力于成为“金属3D打印专家”的创业型公司,薛蕾所在的公司经过4年踏实的发展,已跻身世界3D打印第一方阵,在欧美公司林立的3D打印方阵插上了一面五星红旗。
薛蕾曾是西北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2011年,他辞去所有公职,全身心投入到公司。如今,他所在的公司从股东的分布来看,就是包括一个西工大教师、已毕业的研究生等在内的科技人员创业团队。
然而,教授离职创业并非易事。
长期以来,“国考者众”与“创业者寡”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道绕不开的坎儿,而高校教师辞职创业,也难以形成气候。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跳出体制的勇气,也有人说他们手里没有“干货”,不敢下海,但一个引起科技界普遍共鸣的原因在于,科研人员创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突出。
当天下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对外披露了科协的一份调研:我国科技人员创业意愿高达60%,但真正开始创业的比例只有2.5%,科研院所的这一比例更低,仅有1.2%。这说明,当前的“双创”,更多的是草根创业活跃,科技人员作为创新创业生力军却活力不足。究其原因,尚勇说,根本上还是改革的滞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还没有落实到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仍面临突出的体制机制束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总理在“双创”周的第一站,看的并非仅仅是3D打印技术,也是整个主展区中鲜有的高校教师辞职创业的创业类型。而这一群体正是整个“双创”中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因为他们是真正掌握技术“金钥匙”的群体,也是我们常说的“知本家”。
国外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当天,尚勇以美国硅谷为例谈到,上世纪90年代,以斯坦福大学等为核心的硅谷长期引领全球信息技术的创新创业浪潮;近年来,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科研创新力量又催生了波士顿等地区的生物医药、机器人产业革命,硅谷的秘诀就在于营造以人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今天见到李克强时,薛蕾最先介绍的也非技术,而是自己这个团队:创业团队是学校老师和已毕业的研究生,项目源于西北工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听到这些,李克强频频点头,微笑示意。
事实上,35岁的薛蕾觉得还没等来最好的环境,“为何大家面对成果转移转化这样的好事,却还总是在徘徊?为何有的人总还想着要保留公职,给自己留条后路呢?”曾经一度,薛蕾和不少人一样,也是一脚踩在高校,一脚踩在企业,但他很快意识到,一心不能二用,要想把真正高科技的成果转化出来,做出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还是要“跳出来”。
今天在活动现场,薛蕾跟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讲了自己的故事。柳传志鼓励他,“应该跳出来”。30多年前,原本是中科院一名科研人员的柳传志,也“跳了出来”,创办了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也就是如今的“联想”。
本报北京10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