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我从汉朝来》:用今人视角理解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23日   12 版)

    “现在有穿越剧,穿越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但《我从汉朝来》却用纪录片的形式,真正实现了古今融合。”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看来,这部纪录片能“回到我们文化族群从哪里来的问题”,以鲜活清晰的历史叙述关照现实,用现代人与汉代人交融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古今联系。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近日推出的大型原创纪录片作品《我从汉朝来》,以汉画像石为主题线索,遍访历史遗迹的同时,也追踪着现代生活中的“汉”文化基因;透过镜头,完成了一次对国民精神资源和文化传统的寻根之旅。

    “历史总在变迁,也总会让我们产生新的困惑。而传统与现代的撞击,能帮助每个人看到更遥远的过去,和更清楚的未来。做此片的初衷也是希望我们隔着两千年的时空,找到曾有的风发意气与恒久自信,在匆忙、机械的平凡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理解古人、了解自己。”该片总导演徐欢说。在完成了《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故宫100》《china·瓷》等多部兼具口碑与收视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作品之后,徐欢以汉朝为目的地再次出发。这次的故事,是从一块石头的传奇开始。

    这块石头,叫汉画像石。“汉朝人把自己的故事刻在石头上,这些刻有画像的石头大部分是地下墓室内壁的石材,他们用这种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细节、生存状态。时间被凝固在上面,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汉代的纪录片。”徐欢说。

    拍摄中,徐欢和她的团队发现,刻在石头上的,除了鸿门宴、抵抗匈奴这些中国人烂熟于心的典故,大多就是人们怎么祭祀祖先,怎么吃喝,怎么出门,孩子们怎么做游戏,男人打拳,女人恋爱……汉朝人好像跟现代人过日子的方式也没什么两样。不过在徐欢眼里,恰恰是这些琐碎平淡的生活细节,打通了中国人血脉里隐藏的时光隧道,“我们希望在画像石中发现历史秩序的密码、消逝已久的文化精神,但最终我们发现的,我们所能呈现的也许只是被时间碾碎的汉代人生存的智慧与准则,也许只是人类生活的宿命”。

    家庭是否还是维系情感的根本?男人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担当责任?女性在恋爱和婚姻中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饭局又为什么成为中国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在6集节目中,通过对汉画像石图像的解读,我们得以获知汉朝先民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而这些答案,正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下社会的独特角度。

    历史之于现实的超现实意义,或许正在于它与现实之间宛如铜镜一般的映照关系。正如在《汉子的荣耀》一集中,曾用来显示孔武有力的男子制服,征战沙场的戎装铠甲,竟在千年后被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经历各异的爱好者成功“复活”。他们制作的对战类网络游戏,力图真实还原汉朝真实细节,向汉致敬的同时,也圆了自己的英雄梦想。

    说“汉语”、写“汉字”、敬“好汉”,作为中国历史承前启后的关键时代,汉朝的荣光深植于国人历史记忆,更成为破解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码。纪录片《我从汉朝来》,以汉代重要的图像史料和文化遗产“汉画像石”作为核心线索,3年间寻访百余处历史遗迹,用影像复原了画像石记述的历史事件,宴饮、劳作、家庭生活等各类场景和人物形象,甚至再现了先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

    “如果一个汉朝人穿越回来,发现这些人自称汉人、写汉字、说汉语,会不会觉得很有趣?而且,这里的男人也提倡英雄之气,只不过英雄多了一种类型叫‘小鲜肉’;这里的女人也像卓文君那样敢于追求爱情,只不过阻碍这份罗曼蒂克的力量发生了变化;这里的人都把家族和先人看得很重,但时空的阻隔让很多人只能把乡愁放在心里;这里的人也依然重视孩子的教育,只不过奥数和英语代替了‘礼乐射御书数’;农民渐渐失去土地,饭局仍旧有着超越吃饭本身的意义,只不过摔杯为号的凶险,饭桌上的博弈变成发朋友圈的游乐……”徐欢说,拍摄这部纪录片最直接的目标,是让观众了解汉代人的真实,是用直抵肺腑的微观细节,来告诉今天的中国人,汉代的老祖宗到底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的精、气、神,这种生活的诗意和精彩,让观众深受感染,然后观众自然能够思索今天——我们需要在文化和生活中,做有根的中国人”。

本报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0月23日 12 版

非虚构文学聚焦大事件中的普通人
“康熙”要走
山海关景区遭摘牌
央视打破主持人铁饭碗
《农民工之歌》:为农民工群体放歌
2014年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将办
《我从汉朝来》:用今人视角理解传统文化
熔古铸今·大有艺术馆揭牌
屈大有书法作品展在北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