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人物说话

实业是真正支撑中国制造的支柱

本报记者 孙震 实习生 黄亚惠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26日   07 版)

    丁建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以新一轮工业革命为契机,今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3个指导企业改革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文件:3月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5月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7月的 《“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看来,这些文件从体制机制层面的保障,到重点领域和任务的谋划,再到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指引,都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划。

    中国青年报:中国制造现存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丁建臣:中国制造现存的最大问题是科技含量不高。

    我们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能影响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产品极端缺乏。你看我们用的苹果手机、大飞机、主要的汽车都是进口的。还有一些医疗设备、民用航空器也都制造不出来,都是因为科技含量不够。

    中国青年报:制造业正在发生革命,一些新名词也层出不穷,如工业4.0、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这些流行概念的实质是什么?

    丁建臣:实质就是人类永远要向前发展。工业革命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通过工业革命改变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创新的需求。未来社会,制造业和互联网结合是一种趋势,中国制造也要遵循这个趋势,遵守国际准则。这些提法的背后就是工业革命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动力需求和动因,工业和技术是推动社会的源泉,技术创新改变生活。

    中国青年报: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发布的指导企业创新改革和产业升级的文件,具体要做什么?有什么逻辑关系?

    丁建臣:这3个文件从宏观的行动纲领到微观的实施方向都给出了指导,一个比一个具体,体现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制造的软肋,正顺应潮流,搭乘信息技术快车,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青年报:政府和市场在这时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丁建臣:政府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引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同的制造内容不一样,但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要相互协调,同时发力。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政府责无旁贷,但真正的科技革命的源泉、动力、实施的主体还应该放在企业上。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

    政府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现在的科研经费明显不足。我们的中关村跟美国的硅谷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的企业,不管是亏损的还是盈利的,财务报表中的科研经费一项花费并不多。现在是开发区很多,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却并没有落地,落地的也还没有产生效益,没有生产出真正体现中国制造含义的产品。

    中国青年报:我国制造业创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丁建臣:我个人认为,没有相应产品的背后,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没有相应技术的背后,则是没有相应的工程师。所以要变革教育制度,能让你的制度产生出科学家、工程师。

    像制造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大多数的科研机构都是一些大企业,科研和市场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而日本大学法人化,广泛吸纳社会机构搞教育,他们培育出的人才实用性强,都是创新的后备力量。

    我们要想真正振兴制造业,必须保证我们的教育制度能够培养出工程师、科学家,要鼓励科研人才走向市场。

    中国青年报:“互联网+”概念提出之后,不少企业家开始放弃实体经济,转战投融资、证券、期货等虚拟经济,能走通吗?

    丁建臣: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像一架飞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两个翅膀,核心的发动机就是技术、人才。一方面,金融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的社会财富,而是在分流社会财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靠实体,实体经济中的核心又是技术和管理,尤其是技术才能体现中国制造的真正含义。

    另一方面,财富的源泉、国家税收的源泉都是实业,实业是真正支撑中国制造的支柱。虚拟经济会产生经济泡沫,浪费社会资源,在监管弱化的时候,它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太大。

54.9%受访者感觉国货品质越来越好
85.4%受访者认为中国应继续坚持自主研发高精尖技术
中国制造目前问题是怎么创造普遍需求
实业是真正支撑中国制造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