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日出东方 他们来了

本报记者 黄昉苨 袁贻辰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02日   09 版)

    11月1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开幕式,与21世纪理事会主席贝格鲁恩(右二)等人一同步入会场。本报记者 赵迪/摄

    11月1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参会嘉宾在会场外交谈。本报记者 崔丽/摄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右一)与中国驻法前大使吴建民(中)。本报记者 赵迪/摄

    瑞典前首相卡尔·比尔特(左)与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在开幕仪式上交流。本报记者 李隽辉/摄

    参会嘉宾等待进入会场。本报记者 赵迪/摄

    这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世所瞩目的高端国际会议。和平发展的中国正主导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红色的长条桌架设在北京怀柔“日出东方”酒店的宴会厅内。长桌的两边,聚集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前政要、企业家、学者。“沟通”、“友谊”、“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成了这一晚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

    这是一群试图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架设“桥梁”的人。

    他们之中有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墨西哥前总统欧内斯特·塞迪略,也有Linkedin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以及架设这座“桥梁”的最初提议者、美国投资家尼古拉斯·贝格鲁恩。

    会议的主题是“读懂中国”。

    “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各位老朋友能够同我们中方代表一起,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增添正能量、注入新动力。”在会议当天晚宴开始前的讲话中,中国外交学会副会长卢树民如是说。

    台下的嘉宾们显然对得起这声“老朋友”。

    《世界邮报》主编、贝格鲁恩研究会高级顾问内森·加德尔斯就是其中之一,他会自然而然地在谈话中提起“一带一路”、“和平崛起”,并且在听到《中国青年报》名字的时候问:你们是共青团的报纸吗?

    他当然也知道最新的热词“十三五规划”。“中国能对未来有个计划,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内森说。

    现场的嘉宾还包括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2012年,在美国国内一片唱衰中国经济的时候,她在公开演讲中坚持“中国经济不会崩溃,并会拥有良好前景”。这回,面对学生模样的年轻记者,她一遍遍笑眯眯地说:中国与美国之间应该保持对话,保持互信。

    而现在备受关注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更是一个大众熟悉的“中国通”。他不仅有个地道的中文名、坚持在微博上记录生活花絮,他的女儿还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店铺,收获了5.8万名粉丝与4.9分(满分5分)的高评价。

    这位网友口中的“陆姥爷”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醒关注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如果中国经济发展能保持在6%到7%的水平,考虑到这个国家现在的经济总量,在未来20年内,这样的发展速度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贡献。

    11月1日,这些人来到北京,齐聚于“日出东方”酒店,想要再一次谈谈中国。内森,这位贝格鲁恩的好朋友说,这样的聚会能够进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团队是中国的朋友”。

    他说的“团队”是贝格鲁恩在2011年发起的非政府论坛,其中汇聚了世界各国40多名有影响力的政界、学界以及企业界的领军人物,比如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他们每年定期聚会,“就如何改善全球治理向各国政府建言献策”。

    “我们召开这个会的目的就是搭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两年前,当第一届“读懂中国”会议在北京召开时,它的发起人之一、墨西哥前总统欧内斯特·塞迪略曾这样说过。2015年11月1日傍晚,在怀柔这座外形犹如一轮浑圆的太阳冉冉升起的高级酒店里,曾经的“老朋友”们又相聚了。

    嘉宾们三三俩俩地出现在雁栖湖畔,在传统水墨画似的山水美景中彼此拥抱寒暄。在30年前,这一切还是难以想象的场面。“我在欧洲长大,当时的中国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国家。”尼古拉斯·贝格鲁恩曾这样对媒体回忆,“但现在,每个人都和中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每个人都知道美国的霸权意味着什么,因为它从二战结束以来就一直那样,但没有人真正知道中国的观点是怎样的:对南海问题,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世界邮报》主编内森直白地说:“这就是我们到这里来、在这个会议上想要倾听的东西。”

    他解释说:“重要的是,这个团队的思想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意大利、墨西哥、瑞典……这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团队。我们关心‘依法治国’、网络发展,这些话题都很重要。”

    召开会议的场地古色古香。在中国古典民乐声中开始的晚宴,有“千手观音”舞蹈、太极功夫、京剧等表演。这让嘉宾们在会议开幕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味儿。

    这是一群听中国领导人讲过“和平崛起”,能随时与人讨论“一带一路”、“十三五规划”的外国人,来到这里,他们表露的共同观点是,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

    而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对不同国家的知识精英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

    会场上,他们坐成一排,与中国的国务院领导人“交流看法与认识”;会场外,他们互相讨论关于这个国家的最新话题,尝试去理解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就像内森所说的那样:“我们提问,是因为我们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并且去读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如果任何人有问题想问,我们都会去问。”

    两年前,也是在这些人组成的会场上,他们畅谈了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国将进一步推动改革……通过与中国领导人的对话,我们这些外国人也进一步了解到了,中国的改革会是雄心勃勃的。”

    那一年,贝格鲁恩对会场上展现出的中国特色显得颇为敬佩:

    “中国人,包括中国的国家主席,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呢?都是改革、变革,以及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自己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领导人都在思考怎么给他们的人民及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向外国更好地学习,如何进一步推动改革。”

    两年后,他们又齐聚于此,倾听新的中国故事。

    在古典中国乐器所弹奏的《青花瓷》乐声中,晚宴厅里的前政要、战略家和企业界领袖三三两两地聊到了一块儿,更多地中国本地参会者纷纷上前与他们攀谈。一时间,很难再分清哪些是中国人,哪些是外国人;唯一的主题,就是一处刚刚结束、另一边又已经展开的沟通与交流。

日出东方 他们来了
读懂中国 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