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青工有创新意识,企业就有创新动力

青年技工大活小活皆是创新

本报记者 陈凤莉 黄丹羽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06日   T03 版)

    10月4日,沈阳,第十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电子商务比赛赛场外,参加完比赛的选手相互交流心得。本报记者 陈剑/摄

    在第十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站了几个小时的数控车工赵文录很从容。尽管赛题并不容易,有一些也没碰到过。这样的挑战在他的工作中常常上演:第一次用普通车床车出简单的器件,第一次操作数控车床,第一次加工复杂的零件……

    作为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轻金分厂的车工,赵文录总会有一些创新性思维,碰到难题,他常凭着自己的“新思维”和一股输了再来的闯劲顺利解决。

    “爱动脑子。”身边的人这样评价他。

    靠技术给自己挣一个身份

    3年前,赵文录在厂里连技术劳务派遣工都还不是,“就是临时工”。可就是这个临时工不断用自己的技术刷新着别人对他的看法。

    2007年刚进厂时,赵文录干的是最基础的杂活,“脏,累”,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工作状态。

    如果安于现状,也许他永远就是最底层那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工人。但赵文录爱学习,总喜欢钻研新工艺,新技术。

    在“万众创新”人人耳熟能详的今天,赵文录还说不明白创新的意义,也觉得自己平时工作中那些小革新、小创造还登不得大雅之堂,但事实上,他一直在做着创新的事。有时候改进一下车床的工艺,或者制作一个小小的夹具,都能让厂里减少不少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联轴螺栓的高效加工、75度菱形刀片报废后再利用、耳柄的高效加工……在赵文录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技术革新比比皆是。

    他的导叶套筒技术加工一度为师傅们津津乐道。“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来做,套筒会出现严重的变形。”赵文录反复琢磨,一遍一遍地实验之后,他终于想出通过改变切割方式来完成套筒加工。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却让整个加工周期缩短了很多,生产出的套筒精度也提高了。

    因为爱创新工艺,赵文录总能找到一种更快更好的方法完成车间交给的任务,因此成为“难活专业户”。

    “别人干不了的难活都会塞给我。”他说。

    因为不断地提升,赵文录也为自己挣到了很多机会。在公司团委举办的三届青工岗位技能大赛中,他都拿到了第一名。2012年,在哈尔滨市举办的青工技术比武中,他又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那一次,他为自己挣了一个身份,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

    几个毛头小伙干出盾构机

    很多人觉得一线青工没有创新的机会,甚至不需要创新,但在团河南省委城市青年工作部副部长李山英看来,并非如此。

    “创新并不是说非得是什么伟大的发明,青工们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对传统的工作方法哪怕进行一点改进,技术上有一些提升,那也是创新。”

    她曾经走访过中铁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那里的创新故事让她印象深刻。“原来他们的盾构机都是进口的。”李山英说,如果不进行创新,也许在技术上就得一直依靠别人。

    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工团队扭转了之前的局面。“他们用了三年的时间钻研新技术,做出了自己的盾构机。”

    在机器刚被研制出来的时候,没人相信这是几个年轻人的成果,他们自己都因为担心得不到外界的认可没敢说是自己研制的。然而,就是这个创新型的技术成果结束了公司盾构机进口的历史。

    当然,在企业里,大多数青工则没有这么成形的创新成果,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小小的创新行动为企业添砖加瓦。

    来自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赵跃军是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

    日常工作中他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这个时候他就会通过一些“小发明”去解决。“有时候夹具不好用,加工中要反复去夹工件。改进一下,也许一次就能夹好。”赵跃军说,“工艺上一点点的创新,就能节省许多时间。”

    有一次,赵跃军接到一个加工任务。因为工件比较大,现有的设备加工起来“有点吃力”。他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吃力”地去加工,而是动起了脑筋。最终他通过一个小改动扩大了机床的加工范围,顺利地把加工做完了。这项小小的改动还获得了企业创新大赛三等奖,成果还在厂里得到了广泛应用。

    “爱创新的人会越走越高,成为技术骨干,而不创新的人会很平庸。”李松说。

    天津百利越象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数控车工赵虎也有同感,在企业青工争相追赶的工作中,他时常会觉得有竞争压力,而技术创新成为他竞争中的一个不小的筹码。他常常向公司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或者改进工作方法,这让他在任务生产中的废品率很低,甚至不出废品。

    在快递行业,青工同样有创新的机会。

    “我们会在车上挂个夹子,或者在车前装个泡沫箱,以便给快件更好地分类,方便出去投递。”来自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市分公司的朱启军说,这些基层一线的小发明小智慧很受欢迎,因为能够提高投递的效率,常常被整个公司的快递员集体“copy”。

    此次振兴杯大赛数控车工项目的裁判长徐国胜认为,技能创新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岗位创新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创新并不是一件非常高端的事情,在基本岗位的实际操作中对最基本的东西有自己的体会,并在工业加工中自己总结方法、优化手段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创新。”

    基层创新氛围渐浓

    在第十一届振兴杯大赛开赛的同时,一项被称作“五小”创新实践成果展示的活动也在全国各地启动。在这样的展示中,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一线青工的创新成果。

    在大力提倡创新创造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五小”活动(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鼓励青年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技术能力。

    维修电工选手李松没少进行这样的创新,因为他所在的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鼓励青年工人开展“五小”活动,还要求每人每月都要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有一项小创新都会给予奖励,这些奖励还可进行积分,年底时凭累积的积分可以参加抽奖。”这样的措施让每一位青工对创新都有着极大的兴趣,有的人一年累积下来会有数十个小创新,甚至因此还拿到了“一辆汽车”大奖。

    “我有三个徒弟,他们经常会在工作中提出一些看法,有一些看起来是不切实际的,有时候也许是错的,但我从来不去阻止他们实践这些想法。”李松说,年轻人有创新意识很难得,要给他们机会去尝试,保护他们的创新欲,错过几次,也许下一次的创新行动就成功了。

    李山英曾经去郑州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调研,公司对员工创新的鼓励机制让她欣喜。

    “他们有青工攻关小组,会经常研制新产品,为了鼓励他们研发,他们还设置了跳蚤市场,专门回收青工做的产品。”她说。

    为了鼓励青工创新,很多企业还会有专门的创新“孵化器”,在这里,青年可以去实践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

    北京市工业技术学院的老师王展超经常会跟企业合作,一个小细节让他看到企业对青工创新的重视。

    “前几年我们跟企业合作完成一个研制任务,企业一般会派出一个老师傅。但这几年,常常是一个老师傅带着一帮小年轻过来。”王展超说,这是因为企业重视青工创新工作,会在企业成立首席技师工作室,让青年技工有机会接触新技术。

    这样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在北京有20多个。

    在陕西的西飞公司,也有同样的工作室。2012年,以“老师傅”黄孟虎的名字命名的“黄孟虎工作室”在公司成立。

    “工作室里搭建了几套实验设备,用于模拟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故障。青年工人有了创新的想法,都可以在这里接受验证。”西飞公司的维修电工福大伟说。

    在福大伟看来,身边的创新氛围十分浓厚,企业也非常鼓励青工们进行技术创新。但也有些人“做不了新鲜的事”。“公司现在有四条晋升渠道,做得好的技术工人,可能比厂长拿的工资还多。”福大伟说,“如果不去创新,工作也不是不能做,但一定做不好。”

青年技工大活小活皆是创新
领队心语
贾铮:在比赛中获得学习的饥渴感
匠心筑梦 创享青春
沈阳:岗位练兵助转型 青春聚力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