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表面上看差距很大,但本质是一样的,即培养人的素质和传承本国的文化。在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王帮阁看来,基础教育阶段重视知识点积累并不是弊端,不能一味盲从西方理论、盲目实践。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哪种方式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王帮阁: 我们东方历史文化悠久,也比较重视知识文化的训练,有很多东西值得继承。而西方少数发达国家,重视广博地读书,培养能力和兴趣。他们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比较低,却对实践更为重视,并且这种实践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比拟的。
我在访谈美国中学生时了解到,当他们提出某种创意和想法的时候,会得到大学、工厂和相关部门的精神、物质上的支持。如美国的菲利普斯·爱克赛德学校(全美奥林匹克竞赛名校——编者注),他们学生的一些设计,甚至可以得到财团的资助;中国的教育主要还是在课堂里,实践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我们的基础教育对知识的重视,并不是弊端,最大的弊端是盲从。尤其是某些机构和某些地域,喜欢从国外学来一些理论,就实验在自己的学校里,岂不知不同的国家情况不一样,直接拿来反而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或者拿自己的学生做数据,去验证别人某个理论的正确与否,这样即使可以得出好的实验结果,也不能够证明我们自己的就是错误的,这样更不利教育创新。
中国青年报:据了解,西方一些精英子弟上的学校,压力并不比中国学生小。据您观察呢?
王帮阁:这是存在的。我们对西方教育有一种误解,认为他们就是快乐的、没有压力的,其实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没有压力。我去美国调研的时候有个学生对我讲,他们没有中国那样确定的作业,但是要交论文、做调查,想好好完成这些任务,半夜12点之前睡觉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认为从总体来看,西方基础教育的分层还不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注重能力、也给了自由选择以土壤。我认识的这个学生和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是同一所中学的校友,他本已经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最终却选择了名气相对较小的波士顿大学,原因只是波士顿大学有他心仪的研究方向和教授。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美国却无比正常。
我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有分层,有的是精英阶层,有的是普通阶层,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如此。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出身普通阶层的学生,一样有进入所谓“精英大学”的机会,而所谓“精英”学生,却未必为了一个虚名,去选择“精英大学”。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对能力的重视,对人个性的培养,对人的自由选择的宽容,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哪些问题需要破解?
王帮阁:我国的基础教育有四个重要特点,第一是“实”,即注重知识的学习,基础扎实。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我们应当保持下去。
第二是“多而杂”,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科目多,学习的内容庞杂。这个现状应当有所改变,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必让学生掌握那么多门类的知识,而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培育学生对某些学科的爱好。
第三是“盲从”,盲目听信西方理论、在全国范围内盲目学习某一地域的成功经验。
第四是“管得死”。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有一些教学教研机构重叠设置,给老师和学生戴上了紧箍,一阵风似地搞教育。比如统一都学滨海某省某学校的成功经验,统一都学做“微课”,打着学习某种经验的旗号,不注重创造自己的教育模式,不尊重各个地方的教育特征,效果就不如预想得好。
我期待未来的中国教育有自己的特色,重视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上海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吕型伟说过“松松垮垮出教育”。我们既要给学生“松松垮垮”的空间,也要给老师“松松垮垮”的空间,让他们结合当地情况,自己发展有效的教育模式,而不必盲从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或者其他国家的新颖理论,更不必追求采取统一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