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消费时代的青年样本

本报记者 章正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30日   T06 版)

    刚回到国内的留学生王欣,在美国学习的几年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同学之间消费差异产生的“鸿沟”。

    “我咬牙买了900多美元的包,感觉已经很贵了!”她叹了一口气,“我身边的朋友居然觉得太便宜了!”

    王欣的家在国内二线城市,每次花家里给的钱买东西,她都会有一种“负罪感”。不过,让她感觉奇怪的是,不少家庭条件不如她的小伙伴,却在买东西的时候格外大方。

    “我觉得他们太虚荣了。”她感到奇怪,这样的想法有时还会被他们看不起。

    王欣与同学们想法的不同,折射出消费观念的差异。不可否认,每个家庭有着不一样的经济水平,家庭条件、工作岗位和生活地域的不同,都直接影响着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我们这一届”,究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消费特点呢?

    一线城市青年:住房消费是最大支出

    张凡和女朋友是本科同学。3年前,他们一同从济南考取北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今年,他俩从学校毕业。本想继续深造的张凡,由于两分之差没考上博士研究生。他的女朋友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南城一个街道的公务员。

    “我觉得还是要留在北京。”张凡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为了解决北京户口,他报考了村官,由于基础还不错,没费周折,顺利考上了。

    问题随之而来,虽然他俩都在北京城的南边上班,但是两地相距几十公里。

    “女朋友单位不提供住房,我工作在乡镇里面。”他说,担心女孩子一个人住不安全,又不想住合租的房子,所以盘算租个一居室。

    即便在北京南三环附近,一居室的房租每月也得3000元左右,这让张凡有些心疼。为了租到合适的房子,他带着女朋友找了整整3天。

    作为独生子女的张凡,家庭条件还不错,父亲给他打了两万元启动资金。押一付三加上中介费,他一下就为租房交了1.5万元。

    “这是我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说实话还是挺心疼的。”他说。

    “我每个月收入3000元,女朋友收入4500元,扣除房租后我们还有4500元,日常花销2500元就够了。”张凡给记者算账,“房租是我们最大的消费,如果没有这项支出,生活会轻松不少。”每次交房租时,他和女朋友都会各出一些。

    在大城市,有很多人有着与张凡类似的经历。根据北京青年大型调查的数据显示,以非公企业为例,有74.5%的非公企业从业青年租房住。合租比较普遍,52%的非公企业从业青年与他人合租,其中25.4%的人楼房合租,12.6%的人住集体宿舍,11.6%的人平房合租或居于地下室。住房面积普遍不大,50.8%的非公企业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

    数据还显示,住房费用是支出的主要部分,有住房支出的非公企业青年平均每月用于住房的费用为1805元,占该群体平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省会青年:既要有住房也要有奢侈品

    “再也不想在国内旅游了!”在杭州工作的刘月“吐槽”,她在一家大型医院当护士。她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加奖金大约5000元左右。

    前段时间,她去了泰国旅游,一周花了1万元左右。就在半年前,她去云南旅游,一个人一星期就花了1.5万元。“在国内某旅游景点,连长途汽车站的厕所都是收费的。”她诉说自己的“奇葩”经历。这让她觉得在国内旅游,花更多的钱却没有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除了爱好旅游,刘月自称是资深 “吃货”,在吃东西方面比较讲究。上大学的时候,杭州只要有新鲜的小吃,她和同学都会去尝一尝。

    上班以后,刘月吃饭变得更挑剔了。她说:“在外面吃东西,味道都差不多还不健康。”只要有时间,她就选择在家做饭。她自称是典型的南方人,在吃上不能将就。

    最近,她迷恋上了烘培,烤箱、奶油和芝士都在网上购买。这个月,她已经网购了三四十样东西。她说自己每天都会接到快递电话,仅“双11”就给淘宝贡献了四五千元。

    在省会城市,住宿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不过,一直租房的刘月刚领了结婚证,她老公在市区买了一套价值200多万元的二手房。“每个月7000多元的房贷都是他来解决。”刘月说,老公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主管,每个月有几万元收入。

    没有了房贷压力,用她自己的话说:“经常放纵自己购物。”

    刚进入职场不久的她,经常能听到女同事谈论买奢侈品。“买吧,觉得有点贵。不买吧,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她有些纠结,偶尔也会买个一两千元的包。

    “家庭条件好的同事会买上万元的包。”她说,很多同事的化妆品都用国外的奢侈品,很多她都叫不上名字。有时候同事间的讨论与对比,让她有说不上来的感觉,觉得自己融不进她们的圈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发布数据,80.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很多人消费的是符号,而非商品本身。受访者坦言选购衣服、鞋和包时,基本都是只看品牌,很少在乎实用性,“买东西就是买它的与众不同,名牌能把购买者的财富、地位和品位一下子都体现出来”。

    “品牌符号能标志出消费者哪些特征”的回答中,58.3%的人首选“经济实力”,选择品位格调的55.6%、身份地位50.7%、潮流时尚44.7%。“哪类商品最具符号价值”的回答中,73.5%的人首肯“奢侈品”, 61.1%的人认可“时尚品”。可见,符号消费尤其是名牌符号与人们身份地位象征的密切联系。

    县城青年: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皖北的一座县城,中国青年报记者第一次与王萌见面是在一家德克士快餐店。这是这个县城唯一一家连锁快餐店,当地的年轻恋人都会来这里打发时间。

    王萌个子不高、皮肤白皙,上半年从省城考回当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她说:“刚回来的时候很不适应,高中同学中没几个留在本地工作的,找一个人出来逛街都费劲。”

    她家在离县城15公里的乡镇,从县城回去要花25元拼车。每次在县城的娱乐活动就像规定动作,不是去唯一一家影院看电影,就是去逛服装一条街。

    “我与这条街上很多女装店的老板都熟,喜欢在实体店买衣服。”她说,“总觉得在网上花了钱都买不到好东西。”

    逛街的时候,王萌特别享受试衣服的感觉。“与老板相熟后,买东西时感觉还有人际方面的互动,不像大城市那样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感觉。”

    作为大学生村官,王萌一个月只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自己会存上三分之一。在她看来,生活在周围的年轻人,消费习惯存在挺大的差异,有的节俭过日子,有的花钱大手大脚,这与家庭条件有很大关系。

    “我的工资是我的纯收入,平时吃住都在家里,不需要自己花钱。”与当地大部分生活在本地的青年一样,家里在生活上能给他们帮衬,她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按当地情况,她家的条件还算不错,父母有几百亩果园,因此并不指望她赚钱补贴家用。

    她平时在村子里工作,为了上网方便,专门在县城买了一部4G手机,定了一个流量套餐。她觉得手机非常方便,她在村子里就可以了解外面的信息。

    今年上半年,一则名为“县城人民是怎么玩儿手机”的调研报告,调查了40多个县城和下属乡镇,有3万多人参与。县城的居民家里、商业门店和办公室大多有WIFI。因为县城用户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加上运营商推广的本地流量套餐都很便宜,所以年轻人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很敢用”,每个月用500M流量的人有将近一半。

    调研还发现,县城年轻人玩手机最多的需求是看新闻,占到63%,其次是看视频(41%)、听音乐(34%)、买东西(33%)、玩游戏(24%)。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欣、张凡、刘月、王萌均为化名)

降低求职消费需要硬实力
消费时代的青年样本
别让消费为难自己
毕业季求职你花费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