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手张旭刚亮出自己的“宝贝”,立马就吸引了其他人的目光。他拿出了一株不小的灵芝,给同宿舍的室友介绍起有关菌类的常识。
张旭的家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由于家庭条件不好,16岁就外出打工。“我是从端盘子的服务员开始做的,最后做到了酒店的主管” 。
那时候,他的工资已经拿到每月万元左右。按照这个收入标准,在老家,他算是一个有出息的后生,但在内心深处,他对生活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偶然一次,他得知很多人都在种植蘑菇,他本能觉得这一产业很有前途。2013年,他辞了工作跑到河南,专程拜师学艺。
2014年,张旭掌握了种植技术,回到老家创业。他说:“我们这儿秸秆和稻草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农民的处理就是焚烧,我种植菌类一亩地需要5吨秸秆,正好变废为宝。”
他以合作的方式,与当地的农民一起种植了100亩菌类,目前已经有好几个基地,还带动16名大学生一起就业。虽然种植时间不长,但是他预计今年能有40万元左右的收入。“明年的赤松茸已经预订出去300吨了!”他对自己这一年的成绩非常满意。
团内蒙古自治区委青工农牧部副部长斯日格楞介绍,张旭的项目是从全区12个盟市的1681个项目中选拔出来的,并获得了现代农牧组一等奖,获得了晋级全国赛的资格。
“邮储银行杯”2015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由共青团中央、农业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根据赛事安排,目前全国各地区赛已陆续完成,将有150个优秀项目分成创意组、创业初创组、创业成长组(每组50个)参加全国赛。其中,进入成长组决赛的10强项目将通过电视赛的方式角逐冠军。
时尚型创业——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业态
“我是浙江队的‘段子手’,负责搞笑的。”顾宁是一个典型的“自来熟”,面对陌生人毫不怯场,侃侃而谈。他是从小在舟山长大的北京人,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一名高材生,算是一位非典型性“理工男”。
“与很多大学生一样,我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他说。1983年出生的他做过程序员,还做过一段时间的黑客。在北京工作七八年的他,觉得生活状态应该有所改变。
为什么他会从一个上班族变成一位新农人?
用顾宁自己的话来说,在3至18岁之间,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舟山度过的,他的味觉记忆也是舟山味道。“可是,在北京,市场上很多带鱼都打着舟山带鱼的名号在销售,其实大部分都不是舟山当地的。很多舟山的朋友在北京吃不到正宗的舟山海鲜。”
“我已经在北京结婚了,父母退休后也到了北京生活。”他说,但是为了创业,他还是辞了工作回到舟山。
去年,顾宁创办了公司“舟山米道”,这是舟山话 “舟山味道”的谐音,广告语是“专属北纬三十度的味道”。为此,他获得了500万元天使投资。他的舟山海鲜商品在淘宝、京东和微信等电商平台上都有销售。
“我们与别人不一样,比如舟山的梭子蟹很好,可是要是一般邮寄只能存活五六个小时。”他说,“我们通过改进包装的技术,让梭子蟹在24~30小时内保持存活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生鲜产品,对于快递公司的邮递速度非常敏感。前段时间北京下大雪,因为快递延误,很多顾客拿到东西时连冰袋都化了,不少东西都坏了。虽然是快递的原因,但他还是果断地给顾客退钱了。就这一项,他损失了近三万元,100多单受到影响。
“快递制约着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他对此有些无奈。他说,经常因为时间延误与快递公司发生矛盾,但是却不得不与之合作。为了改变物流问题,他选择入驻京东商城,打算与这家公司的物流企业合作,试图解决快递带来的瓶颈问题。
顾宁敏锐地发现涉农电商方面的新变化。他介绍:“我们去年比较依赖阿里系,在淘宝上销售比较多。今年我们打算多元经营,我们还与其他美食平台开展合作,力争实现精准化销售。”
在顾宁看来,涉农产业“互联网+”创业,已经不是简单地把线下的东西搬到线上去卖。一旦这样,经营只能局限于单一的产品,附加值并不会太高。
“从线下到线上,更多要体现出互联网思维,我的理解就是让用户体验也跟着升级。”他说。他寄出的快件,在快递单的下面有一个蟹钳形状的钥匙扣,既能用作开箱也可以开啤酒。无形之中,向消费者传递公司文化。另外,客户买了海鲜之后,他会在箱子中附赠如何制作海鲜之类的小卡片,告诉消费者如何做出舟山口味的鱼。
“现在的包装有一个趋势,并不是在于包装有多豪华,而是要让顾客觉得精细化,更加强调用户体验。” 顾宁认为,与传统包装不一样,他的包装并不是单纯的外表那一层包裹的东西那样简单。
除了坚持做舟山本地的海鲜,顾宁还在思考如何用深度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业态。他最近有一个想法,用扫一扫二维码的方式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化,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海鲜整个生产链条。
他最近还打算联系其他互联网公司,考虑能否直接在渔船上装上定位系统,使其与手机应用相联系。通过互联网,直接显示渔船的作业地点和打上来的鱼的数量。他想着,在渔船返航的过程中,就开始在互联网上预定这些鱼,让顾客第一时间吃到最新鲜的海鲜,也砍掉过多的销售环节。
当然,顾宁非常清楚,光有“好噱头”还不够。最近,他推出了鱼精和鱼酱油,这是本地独有的调味品。他说:“本地的传统企业产品推广并不好,我们通过合作把好的产品推出来。”
“我们不想做一个网络上的贩子,而是要打造一个互联网的海鲜品牌。”他给自己的创业如是定位。
“土办法”型创业——重塑生产关系再次进行创业
与其他选手不一样,第一眼望去,山西的秦晓伟和巩波两位参赛选手看起来有几分“土气”,他们这次带来的项目是《兴源农业纯果汁加工及销售》。
今年26岁的秦晓伟,是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在北京一家不错的广告公司就业。“工作不到一年,我觉得在北京漂着没有安全感。”他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秦晓伟胆子不小,回到老家立马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并很快盈利。但是,不到半年他还是决定退出这个公司,理由是与合伙人在经营理念上不和。
之后,他敏锐地发现卖糖炒栗子的利润很高。他在老家开了几家栗子店,从创业到现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卖出了近10吨的栗子,基本上成本都收回来了。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遇到了在山西小有名气的大学生村官张新苗。
“我和他交流后,他给我的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停留在卖栗子层面上。”他决定加入张新苗组织的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
“我们还打算下一步成立相关基金,我每卖一斤栗子,就拿出一元钱到这个基金。”虽然创业时间不长,但是秦晓伟有些“另类”,并没有一味追求原始资本的积累。
他心里有自己的一本账——通过这一搭建的平台,能快速发现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年轻人,这正好符合他想扩张栗子销售的思路。
“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就是一个渠道。”他希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群体加入他的品牌,一起打响这个栗子品牌,“大学生群体创业非常活跃,但学生创业不能光说不练,我们得给他们支持” 。
秦晓伟手头已经有三家店,通过张新苗搭建起来的平台,秦晓伟正在试图与大学生进行资本对接。目前,他与几名大学生正在接洽合作,打算在太原的某大学,再开一家栗子店。
“只要他们靠谱,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给他们赊栗子。” 秦晓伟说,虽然模式比较“土气”,但是他心里明白,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大学生从小本生意开始创业,这是最实在的。他总结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认为,大学生创业不要好高骛远,不妨从小事开始做起。
正是通过张新苗,秦晓伟结识了如今坐在他对面的参赛队友巩波。
巩波2008年考上了山西的大学生村官,至今一直从事村官工作。他的生意看似简单却非常踏实。
“2012年,我开始倒腾一些农产品,把当地的花椒、木耳卖出去,再把水果蔬菜倒腾回当地,就像‘二道贩子’一样。”巩波说,他从小家庭条件不好,希望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开始做起。目前,他正在种植60亩彩色小米,年产有15吨上下,一年估计有收入10万元。
在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中,巩波打算整合有经验的年轻人一起推广苹果汁项目。他表示:“我们跟着张新苗一起做纯苹果汁项目,秦晓伟负责擅长的产品包装,我负责产品把关。”
三个人从朋友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人际关系也转化为新的生产关系。仨人的目标很一致,就是为了在一起创业。
秦晓伟告诉记者,他们各自的项目都已经上了轨道,这次的参赛方案是他们再一次创业的项目。他们认为,作为年轻人,除了在存量的项目上应有所作为之外,还要在增量项目上下功夫。这一项目正在进行,下一步他们打算吸引一些大学生创业者一起创业。
野蛮生长型创业——找准买卖双方的“痛点”
个子不高,说话带着浓厚的东北味儿,李金龙正在热情地给参观的人介绍项目“天下名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一个东北人带来的竟然是广东队的项目。
“之所以叫‘天下名产’这个名字,我们就是为了搜罗各地的名特产。”李金龙说起自己项目的时候显得信心十足。
2011年,李金龙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了广东,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主要的经营方向就是活动策划。
“2013年我看到互联网趋势好,还发现东北很多不错的特产,就是销不出去。”他说,身为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东北人,看到老家的东西这么好,卖不出去觉得有些可惜。正好,黑龙江有关政府部门正在推广绿色食品。
“广东是一个比较会吃的城市,很多当地人比较注重健康,但是市场上好的农产品不一定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消费者‘痛点’。”他说,“东北的特产正好也有走出去的需求,我们想要打通其中的环节。”
他带着广告公司的核心班底,从珠海来到广州创业,先从线下的农产品做起,团队一共投入了四五百万元,在广州开了一家公司,还在老城区开了一家体验店。在这个200多平方米的体验店,一层是土特产展示大厅,二层是餐厅,可以品尝土特产。
前段时间,公司的土特产销售受到比较大的市场冲击。外部形势的变化,更加坚定李金龙走互联网道路的信心。
“我们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开发微信销售平台。” 李金龙打开自己的手机,点开微信店铺的销售页面给记者看,其中的商品数量非常多,各项功能比较齐全,“我们一直在测试,要给消费者最好的体验。”
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微信店铺,上个月团队还在内测转发优惠券的功能。“我们马上就可以上线了!” 李金龙打算,参加完这次比赛就上线。
“‘互联网+农产品’这个模式很流行,但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竞争。” 李金龙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我们就希望做一个比较全的土特产销售商店,直接面向高收入人群进行销售。”
在广东队中,像李金龙这样的选手还有很多。大赛自今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省广大创业者的踊跃报名和积极参与,年内共有278个团队报名项目竞赛,1.1万多人参与电商大赛个人赛事。其中,18个优秀项目从全省层层赛事中脱颖而出,获得金银铜奖,为全省广大创业者起到了模范和鼓舞作用。
广东队领队刘波介绍,我们用好服务吸引更多的涉农产业青年创业。与往年不同,广东赛区与某电商合作进行创新,为个人参赛者提供“零门槛、零成本、零库存”的电商创业创富机会。个人赛中设置任务卡环节,要求选手在展示创业的过程中,还要与镇村级团组织共同开展“活力在基层”“青春情暖·公益扶贫”等活动,在完成大赛项目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