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天津11月30日电(记者胡春艳)企业需要钱,银行不敢贷。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草根”创业者而言,“最后一公里”的融资难,一直是其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仅有5%~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最终能获得银行贷款支持。”11月29日在天津召开的“2015中国科技金融高层论坛”上,天津财经大学校长李维安说,创业初期的科技创新往往最需要金融支持,可他们却因为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很难获得贷款。
天津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服务示范区,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大批涌现。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万多家,其中小巨人企业3000多家。
实际上,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今年天津市筹集60亿元财政资金,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发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如果发生不良,将给予50%的本金损失补偿。
“但仍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打通。”李维安说, 政府的钱不能直接给企业,银行也因为企业没有资产,评估通不过而没法贷款。尽管政府和银行积极性都很高,但这些中小微企业依旧拿不到钱。
银行不敢贷款,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认为“风险大”。李维安说,目前所有评价体系仍停留在“更看重实物”的传统评价体系上,比如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这些比较容易估值,“但科技型企业往往都是无形资产,比如商标、品牌和创意等,一评估你没东西,风险太大银行不敢贷”。
“我们利用高校现有的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成果,把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探索建立一个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他说,这个“中国科技金融智库网络”要做的是利用全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科技金融研究力量,不光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对策,还要形成真正的金融产品——一整套全新的科技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而另一个让银行不愿贷款的原因,则是“成本高”。李维安举了个例子,比如银行给央企贷款,上百亿、上千亿元都可贷出去;可给中小企业贷款,同样的一套报表和程序,最终才几万元。
贷款评估成本高,也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找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作评估,一方面是评价指标落后,没法作出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是费用高,评估费甚至比贷款的金额还高。”李维安说,今后随着全新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还将使之软件化、可操作化。
目前,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我们这个平台可以让中小企业省去高额的评估成本,由高校大学生深入企业给你做评估,请专家对你的创意打分,再出具一整套让银行等各方认可的报告,最终盖章并获得贷款。”李维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