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市民学校:打通服务基层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04日   T04 版)

    日前,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司法所的吴所长经手了一起罕见的“遗赠赡养协议”公证:81岁的老人王淑荣要把所有财产遗赠给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志愿者王波。

    家住民安华福社区D区二栋的王婆婆丈夫去世,与女儿不和后失去联系。独自居住的她成为社区市民学校的“五色义工”志愿者后,非常负责,倒垃圾的、乱停车的、乱摆摊的,她都要制止,与人闹起了矛盾。

    市民学校志愿者王波在化解矛盾时,发现她的固执根源于孤独,决定帮助这位老人。“我们都姓王,我就叫您婆婆了,您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事就给我说好了”。 

    两人就此结下了“婆孙”缘。此后,王波信守承诺,经常看望。老人怀念老邻居,就专程接送。

    日积月累,老人对王波非常信任。“这娃儿很不错,人又老实,一直这么细心地照顾我,我要把所有财产遗赠给王波”。 

    这个故事是重庆市民学校的志愿者与市民鱼水情深的生动注解。4年多来,重庆的2393所市民学校,逐步成为“街坊群众离不开、社区干部离不开”的团字号拳头品牌,还被列为“全团需要一届一届接着干好的五个品牌项目之一”。

    市民学校建立于街道、小区、乡村、公租房等地,犹如团组织深入社会肌体的“毛细血管”,打通了联系服务基层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个综合平台上,团市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制作了全市统一的“菜单”,推行六大类、7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这些“规定动作”加上各地结合实际推出的“自选动作”,老百姓普遍存在的共通需求,几乎都能在此找到相应的服务。

    孩子放学了,可家长还在上班,这个“空档期”令很多家庭头疼, “四点半课堂”应运而生。志愿者陪孩子们完成作业并进行辅导,看护孩子的安全,备受欢迎。

    让有天赋的贫困孩童重拾希望,一直是市民学校关注的重点。南岸区进城农民工王荫章的三胞胎女儿王靓、王莉、王萍一直希望学跳舞,可没钱参加专业培训,只能看电视时记下动作,再根据记忆模仿。志愿者入户调研时了解到她们的心愿,随即邀请三姐妹参加少儿艺术团,并安排舞蹈老师黄杰到所在学校指导跳舞。

    市民学校还成了传统文化的研习基地。金桥镇金灵社区市民学校的志愿者尚仕权是“金桥吹打”第七代传承人、市级唢呐制作传承人,曾多次获奖。每周六,他总是风雨无阻地去教一群小朋友免费学习唢呐吹奏。

    志愿者还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荣昌县安富街道通安村市民学校志愿者张雪,自己建大棚养鸡,承诺“亏了算我的,赚了就用作村里的养殖发展基金”。带领一方村民致富之后,她组织全县的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创建了“荣昌县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 “地摊货”成为“品牌货”。而今,她又牵头成立了“在村头”的农村电商平台。

    志愿者还鼎力扶助有特别需要的青少年。酉阳县楠木乡楠木桩村市民学校志愿者代明了解到,8岁男孩冉文高在天津出生后,父母每天上班都把他关在出租屋里,5岁被送回来与爷爷奶奶生活时,严重自闭,两年没主动出家门一次。经过老师每天早晚各去一次的逗乐和引导,他终于迈出家门上了学前班。志愿者此后每天都坚持陪伴,9月,已经开朗很多的冉文高入读小学,也有了要好的朋友。

    这里汇聚了优质志愿者资源,老外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在北部新区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市民学校,每周都能见到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外教John为进城农民工的孩子讲解英语。

    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重庆市志愿服务条例》明确提出,“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等服务平台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市民学校推行“团干部+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已经探索出一整套的运作机制,成为开展志愿服务的前沿阵地。

    重庆发动全市专兼职团干部就近就便领创办市民学校,成为其灵魂。

    通过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力量,向市民学校配备专业社工,在市民学校中建立社工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让专业社工加入市民学校方阵。

    最初,共青团组织将优质志愿者资源引入市民学校,在他们的引领和感召下,很多曾经的“受助者”成为“施助者”,志愿者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在市民学校,志愿者也收获了成长。綦江区扶欢镇安育村大学生村官穆龙在村里开办了市民学校,通过网络招募市内外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服务,带着孩子们做作业、玩游戏、看电影,并建立了中学生带小学生“手拉手”互助式青少年志愿服务自治会。一到周末,村民们便自发将孩子送到市民学校“托管”,工作仅两年的大学生村官穆龙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市民学校改善了冷漠的人际关系,营造了亲情似的邻里关系,形成了和谐的社区环境。以前,民心佳园的市民对秩序脏乱差多有吐槽,而今,在市民学校多年的引导下,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自觉排队候车。

    “有为就有位”,市民学校获得了党政领导的高度肯定,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相关项目获得过中央财政支持;重庆连续三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52万元,团市委自筹专项资金1190万元;区县争取资金支持2349万元,极大推动了市民学校发展。

    去年底,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市民学校开展民意调查,整个过程独立、公开、公正,无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市民学校的平均知晓度为21.85%,平均满意度为60.38%。

    就这样,市民学校赢得了百姓的口碑、领导的肯定、财政的支持,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成为团组织与普通青年的连心桥、团员青年之间的朋友圈、社区青少年的服务站、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络点、志愿服务的集散地。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在实地调研后认为,市民学校既契合了志愿服务长远发展的规律,又结合了国情和市情,还充分尊重居民的实际需求,很有生命力。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向德平教授评价说,团重庆市委积极推动政府购买重庆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公共服务,探索推广“社工+志愿者”模式,建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体系,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提升公共服务专业水平,是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是一种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

本报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2月04日 T04 版

公益创业让志愿服务打开市场大门
市民学校:打通服务基层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