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仁爱接力 益路同行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探索“辐射式”师德建设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05日   04 版)

    学校参加公益活动留影

    爱心志愿者事迹报告会

    上城国际小学资助贫困儿童启动仪式

    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活动现场

    怎样最快地填满一间空房间?这个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是,点燃一支蜡烛。

    和光的辐射一样,志愿精神、仁爱之心也有着这样的辐射力量。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正在进行一场教育探索,通过志愿精神的传递、仁爱之心的感染,以志愿服务实践带动学校德育教育,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近年来,上城国际分校十分重视爱心公益活动,成立了甘于奉献的“舍予”志愿者服务队,并多次组织开展“免费午餐”义卖,发动全校千名师生开展“映山红”义捐、“贫困山区儿童结对帮扶”、城乡区域校结对帮扶等活动,展现出当代教育人奉献、助人的精神风貌,将“舍予”精神打造为上城国际分校的一张精美名片。

    一、师生共同参与公益活动,传播爱的精神

    为了弘扬志愿者文化,鼓励更多的师生加入爱心队伍,今年2月5日,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为杨庆红、万芝斌老师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报告会——“爱心接力,温暖传递——爱心志愿者事迹讲述会”,他们从自己亲身参与的志愿活动说起,用一桩桩真实、感人的事迹,诠释了志愿者精神,让大家感受志愿活动的付出与收获。

    活动现场,该校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随后,学校还开设了学生志愿服务社团。长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

    今年11月上旬,该校党支部、团支部启动捐助活动,选择两名贫困女童进行资助。女童将来会成长为母亲,而一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的身心、人格等,对自己、对家庭,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成长与成才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上城国际分校党支部、团支部选择了首先从资助女童开始。

    在学校发起捐助活动后,参与捐助的人数、捐款的数量都让学校党支部书记潘桂文连连感慨“想不到”。“毕竟我们的老师们都是普通教师,工资也不高。这种意外让我感慨、感动。”

    捐助款在“感恩节”那一天送到孩子的家中,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

    很多老师发现,物质的帮助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精神资助”。比如,有的孩子,家里仅有智障的单亲,爷爷奶奶也患病,一切都得靠他一个人承担,即便房间堆满资助品、手中拿着资助款,依然不会改变他无法照顾自己、照顾家人,拥有健全心智的现状。潘桂文透露,学校正在策划下一步的资助方案,比如利用教育工作者的优势,让志愿者老师定期走访困难家庭,或者以结对帮扶的形式,把孩子接到家里一起生活,探索精神资助的方式。

    二、爱的起源

    上城国际分校师生共同参与公益活动源于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

    杨庆红是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的一名教师,同时也是该校志愿者团队的“带头人”。

    在学校时,她是悉心照料着45个孩子的班主任;下班到家,她是呵护11岁女儿成长的温暖母亲;业余时间,她又是合肥市志愿者之家环保小组的组长,每个月一场的公益活动,都嵌着她忙碌的身影……

    2007年之前,她生活中最大重点就是“教师”和“妈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一群比较谈得来的朋友聚在一起商量,觉得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多方考察,大家决定去结对帮助贫困孩子。

    在去之前,他们心里想着既然是资助贫困的孩子,那么主要就是带些钱,能给他们改善改善生活,带点学习用品,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可是,到了现场,他们才发现,现实与之前的想象完全不同……第一次爱心活动,杨庆红用“震惊”和“沉重”两个词来总结。眼前的贫困完全超出了他们之前的预想,也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家徒四壁”这个词汇真实地存在现实的生活中。

    但是,问题不止是物质的“贫穷”。

    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双方均为智障;父母离异、跟随奶奶生活;母亲去世、父亲外出务工……询问孩子们的家庭状况,杨庆红和朋友们的内心更加沉重。

    贫穷,是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面对的最大的问题。然而当进一步走进他们的家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后,才发现,不健全的家庭,父爱母爱的缺失才是真正使这些孩子让人揪心的地方。

    就这样,杨庆红的公益路开始便不再停下。2012年她又加入了现在的志愿者组织——合肥志愿者之家。在这里,有献血、助学、助残、敬老、环保五个小组,杨庆红是环保小组的组长,每个月都会组织开展各种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既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又要做公益,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会有矛盾吗,会不会兼顾不过来,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没有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这些问题常常被问及。杨庆红给出了自己对公益活动的理解,很多人只是把做公益想得太复杂,做公益并不会占满所有的业余时间。她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通过合理分配这些时间,她做公益游刃有余。为了做公益和陪伴女儿二者兼顾,杨庆红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带着女儿做公益。那会儿,她的女儿只有4岁。

    在杨庆红的熏陶与带领下,女儿成为合肥志愿者之家小小志愿者的队长,也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志愿者证。在每次的活动中,女儿常常被夸奖有同情心、宽容与大方、努力与不怕吃苦。这也成为杨庆红与女儿最重大的收获之一。 

    三、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3年前,在杨庆红的影响下,同事万芝斌也加入了资助安徽六安贫困孩子的队伍,与一个留守男童结对,至今已经资助了整整3年。

    那年,万芝斌和杨庆红同在一个办公室,杨庆红嘴边总是聊她捐助的那个贫苦孩子。还说最近要去看看孩子,要把自己丫头穿小的衣服,多余的文具送过去。听着杨庆红的叙述,万芝斌思绪飘飞,让她不禁想到,那些贫困孩子的生活,正是自己孩子的爸爸——她的爱人曾经的成长经历。

    万芝斌越发感慨,面对自己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她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曾经的过去。这不仅是让人到中年的自己能更沉稳的走好未来的路,更是为了能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

    不久前,在合肥志愿者之家大队部的带领下,万芝斌带着女儿一起来到六安市施桥镇埠塔寺小学,看望资助了3年却从未谋面的帮扶对象。头天晚上,万芝斌的女儿收拾了一大包礼物,其中有她最喜欢看的精美故事书,她自己舍不得用的文具,还有许多美味的糖果和巧克力。

    在志愿者之家,众多兄弟姊妹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这让万芝斌感慨万千。看到女儿在操场上忙碌着,帮助叔叔阿姨发了50盏台灯和50个文具盒给小朋友。万芝斌情不自禁地说,女儿帮助了别人,而真正快乐的她是自己。

    公益的路,越走越长,也在越走越宽。在上城国际分校,有越来越多的老师、班级的同学加入志愿者队伍。

    杨庆红老师也因此被评为2015年度合肥市“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庐阳区“师德楷模”。在该校副校长姚庆的眼中,杨庆红已成为一个“辐射源”,仁爱之心的光和热,正在源源不断地传递。

    四、讲述爱的故事,激发老师的仁爱之心

    上城国际分校鼓励每一位老师都能拥有仁爱之心,期望通过志愿精神的相互感染与传递,熏陶和培养每一位老师“爱”的师德。

    杨庆红、万芝斌等老师就是有着“仁爱之心”的师德楷模,响应了社会对“四有”好老师的呼唤与要求。学校把“辐射式”的志愿精神运用到师德建设中。如今,在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有一项每年都办的传统活动——讲述教育故事,寻找身边好老师。通过老师的讲述,发现同事身上的闪光点与正能量。

    通过“故事会”这个活动,原本因为岗位和学科的缘故互相了解不深的很多老师也更加增进了了解,老师们更加关注身边的同事和同学,发现彼此生活中巨大的闪光点。

    发现和欣赏,感动和感染,将美好传递,让仁爱的力量如涓涓溪流悄然深润每一位教师心田,让仁爱的阳光播洒向每一位期盼成长的孩童。

    随着学校师资新鲜血液的注入,90后老师也进入学校。20多岁的老师们可能自己在家还是被父母照顾和宠爱的孩子。来到学校,他们也许能够成为孩子们的朋友、玩伴、学业上的指导者。但是,扮演孩子成长的“引路者”、“长者”角色,还要不断学习。怎样通过爱的熏陶与传递,让年轻的教师尽快成长为爱的仁师,将是学校“故事会”等一系列活动接下来的重要内容之一。

    (姚庆 郭丰科)

中美网络安全合作互动频繁势头积极
“创新理念在哪儿,资本就往哪儿走”
美警方继续调查南加州枪击案
仁爱接力 益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