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北荆门的吴渝婷是一个做事风风火火的人。1999年大学毕业后,她做过幼儿园的音乐老师,去缅甸做过矿石生意。到了2007年,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她打算在重新创业。
“老家湖北的惠农政策挺好的,当时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老家养猪。”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她养猪行业并不了解。当时,预算500万元建成养猪场,之后才发现种猪场没有包括在内,加上南方雪灾,投入一下子增加了不少。
2009年5月,猪场建成之后猪第一次出栏,当时遇到了“猪流感”,有5000多头小猪仔在养殖场。“我当时想扩场,我老公觉得钱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各个银行也不愿意给贷款。”吴渝婷说,她都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广州,准备把猪场交给父母管理。但是她走到村口就蹲下哭了,实在舍不得这个养殖场。
“我们那儿邮储银行刚成立,非常支持我,给我300万授信额度。”她说,这是当地唯一一家能给她贷款的银行,不过有一个要求需要贷款担保人。她一家家找村民担保,每户担保5万元,最后有60多户村民给她担保。他老公也被她执着感动,给她投了一部分资金。
所有的仔猪留下来了。到了年底,猪价从4.6元一斤涨到7.8元一斤,过完年猪价还在涨。在养猪上面,不仅度过难关,也让她赚到了第一桶金。
“我现在也是养猪的‘土专家’,但是发现养猪的人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她感叹,“比如说养猪的饲料不能欠账,养猪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
通过这次比赛,她打算整合资源建立一个平台,几个大型的养猪企业共同建立资金池,帮助养猪的农户担保,为他们贷款提供方便。除此之外,还通过众筹的模式提供技术托管团队,让养猪户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优质的技术支持。
在“邮储银行杯”2015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上,经过激烈角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的各有10名选手进入决赛。其中,成长组10强项目获得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2亿元现场授信。自7月份启动以来,全国共有31个省(区、市)举办地区赛,4.3万多个项目、5万余名创业青年报名参与。截至目前,共有11250个项目获得32.5亿元银行授信,218个项目获得10.6亿元意向风投。
90后村官:不爱“农家乐”爱“民宿”
在总决赛赛场上,90后大学生村官韩佩舟刚比赛完,就跑到饮水处倒了满满一杯水,一口气喝完。
“比赛还是有点紧张。”他说,决赛与以往不一样,在赛场前排是评委席,后面密密麻麻地坐着听众。这次比赛,他带来的项目是恒北村的民宿旅游项目。
“我觉得农家乐和民宿不一样,前者停留时间不长,只能吃吃饭玩一玩,而民宿侧重于住得好,停留的时间长,旅游业就能升级起来。”他说。
2013年他大学毕业,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盐城做大学生村官。他从小在四川长大,来到当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不通。“我听不懂当地人说话。”他说。语言的问题逐渐解决后,化工专业出身的他发现第二个困难也随之而来——在公文写作方面基本没什么优势。
正好,他们村里正在建设民宿项目,与其他小伙伴一商量,韩佩舟正想以此为背景设计一个民宿旅游的项目。
“我们团队有5名队员,4位大学生村官,还有1位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他说,他负责方案的总协调,有人专门做市场营销方案,还有人负责组织结构和财务项目。
韩佩舟之所有有这么高的创业热情,他平时自己也会做一些创业尝试。他所在的恒北村是一个主打旅游的乡村,他曾做过乡村文化产品,比如带有村子标志的T恤,还有其它的纪念品。但是由于太小众,这些商品积压在自己的手里,并没有卖出去。
后来他报名参加团盐城市委主办的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总决赛。
“我们领导非常支持,同意给几间民宿,给我们当做创业的试验田,自己管理经营。”他说,乡镇领导非常重视韩佩舟参加创业比赛。
“我们预计打造三户人家,预期投资150万。”他介绍自己的特色民宿,“我们用树干和草编制而成的灯具,把灵芝作为盆景放在房间,给游客提供方形西瓜采摘。”
“我们预计要雇用7个兼职的村民。”他说,不仅包括客房服务,同时还需要提供农业的配套服务。他表示,在农村的创业项目,只要能赚钱,项目推出不久后,当地的村民一定会跟风。不过,他想玩得更加专业,要至少按照三星级的标准来建设推广,还要让项目落地,让更多的农民能参与进来。
还有半年,韩佩舟村官的服务年限就要到了。“村里的民宿还没有办成,如果能给我机会经营民宿,还想继续留下来在村里创业。”他笑着说,对未来生活,他希望能在社会上闯荡一下。
像韩佩舟这样有创业意愿的青年还有很多。盐城是一个农业大市,三年前团盐城市委就开始整合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打造服务农村青年创业的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团组织、团干部已建立微信公共平台51个、微博521个,青年微信群1532个、吸引50多万名青年关注参与。
团盐城市委在全市8个重点示范园区设立农村青年创业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基地,引导青年发展设施农业、种源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通过举行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业项目进行跟踪培育。不仅能让新农人创业,也让新农人带动其他农民一起致富。
艺术专业学生:用艺术给农场做形象设计
1988年出生的宣石,自称择偶的标准是“村姑”,他如愿了。
“2006年,我从东北来到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上学。”2012年硕士毕业的他认识了同校学习艺术专业的浙江女孩傅星如,“后来我去了她家之后发现,我不仅喜欢她,也喜欢上她的老家。”
傅星如的老家在浙江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风景优美。
“当时她家有一个农场,可以吃饭,住十几个人,也有稻鳖共生的田,还有规模不小的池塘可以钓鱼。”他一口气说完,与很多农家乐一样,农场一直处于经营状态。
宣石在网上看到西方的农场,色彩比较艳丽。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艺术帮助女朋友家改造农场。
“她家也认同我的想法,我和她都是学习艺术专业,我们俩就尝试用水彩颜料画进行改造。”他拿出平板电脑介绍起项目,在农场的墙上画画,但是又不能太卡通以至于太像幼儿园。当然,艺术农场中还有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大型装饰作品”,他拿出设计出来的小样,比如有用原木制作的凳子,用木头搭建而成的小房子,还有用木头制作的一些卡通形象的动物放置在农场。
他的创意还体现在更小的细节上,比如用轮胎搭起小花坛,在一个破茶柜上画上艺术画,在一个废弃的鳖壳上画上猴子的模样。更为有趣的是,在稍大的石头上,宣石根据不同的大小画上小动物,放置在小的盆景中,让人看了觉得趣味横生。
“农场本来就有稻鳖共生的田,产米和鳖,原来这些东西原本都是零售,没有统一设计的包装。”宣石找到小伙伴,专门设计了非常简洁的牛皮纸袋装米和略带卡通风格的手提袋来装鳖,档次一下子上去了。大米就卖20元一斤。
宣石现在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美术老师。除了上课,每周他有至少三四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我觉得艺术农场可以作为孩子们的美育的场所,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这里画画,做一点手工的东西,提高对美的认知水平。”他说。
他还设想,在农场周边有8家农户,已经帮助农场进行简单的农产品的加工。但是,他觉得下一步打造艺术农场,就要把周边这几家农户也纳入到整个体系之中,进行统一设计,打造艺术农场的产业集群。用年轻人的创意,打造与别人不一样的艺术农场,让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
“如果我们这个农场设计成功,未来我们的设计团队可以承接其他农场的设计任务。”在他看来新农人也可以变得时尚起来,“这也是我们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赢利点。”
农村青年:让农民用上科技并不是难事
“我们这次带来的项目,就是解决农田灌溉和施肥的系统。”1989年出生的朱海洋说话的语速有些快,但思路非常清晰。
2014年初,他放弃了某知名品牌汽车销售的职位和年薪几十万的收入,回到河南老家全职参与涉农产业的技术服务平台的创业。
在朱海洋回乡创业之前,他已经投资,与从小长大的小伙伴一起创业。2010年,我们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大规模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
“感觉小麦和玉米的价格比较稳定,我们就选择从农民手中以1000元每亩的价格,初期租下几百亩土地进行种植。”朱海洋介绍说。
没想到烦恼也随之而来,他说:“农忙的时候我们会雇一些农民,这就回到了‘大锅饭‘的时代,灌溉时大水漫灌,施肥乱洒化肥,在地里无法控制他们的工作量,一天干多干少很难管理。”
两年之后,合作社还是没有赚到钱。“大家考虑到灌溉的人工成本比较高,就设想能不能铺上管道灌溉。”他们设计了第一代的灌溉设备,就是闸刀式的设备,往上推就可以。虽然简陋,但非常实用。
第一代的设备总算建好,他们就想施肥能否通过这套设备呢?
他们请教了当地农科院的专家,得知有一种液体化肥,可以通过灌溉的设备就可以播撒。“我们有大学生思维,到底田地的吸收率怎么样,我们在地里的几个节点装了传感器,养分的指标有多少实时都可以看到。”他说。
他测算了一下,他们种植的2000亩地里面,由于浇水和施肥比较合理,一亩就能增产10%,加上节约的人工成本,一亩地增收400元左右,也就是增收80万元。如果人工灌溉,雇佣一个人一天就要100元。
“这套设备的喷头是全自动控制的,只要电脑启动就会从地里升起来,是套管结构高度达两米,灌溉的半径能达到15米。平时设备在地里,即使收割机碾过也没事。”他对自己的设备非常有信心,原本的灌溉设备一下子“高大上”起来。后来他们想到,为什么不把这样的设备卖给其他的农业合作社。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安装这套设备每亩地的价格在500~800元之间。对于一些农民合作社,他们还能提供担保,邮储银行可以授信。资质好的合作社首付款在10%左右,另外一些的首付比例在30~50%。对于农民来说,分期付款可减少一次性投入的压力。
正因为看到销售前景,朱海洋全职回到家乡创业。“我们还给客户负责化肥销售,正常一亩地在200元左右的化肥,现在用液体化肥120元左右,给农民真正的实惠。”他说。
目前,农民若要购买液体化肥,可以实现只要用手机下单,化肥企业就会开着罐车,把化肥送到农民家的泵房。之后,农民当时无需付款只要签字,后期他们公司与农民后期再结算。
当然,农民的种植信息会传到公司的云平台,同时与化肥生产企业信息共享,根据信息,他们就能准确预估出当季产品所需要的化学原料,企业可以提前准备。现在,这个团队已经销售设备达800余万元,利润在30%左右,同时在农资销售上也赚钱了。在农田灌溉方面,农户可以实现平台托管,根据湿度的需要,可以实现自动浇水。
“我们除了赚钱之外,也想让农民得到实惠。”朱海洋说,“我们在技术上争取‘深挖护城河’,我们的工程师团队也一直在创新。”
撰稿 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