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可以被称作“疯子”,原因是他让一所即将垮掉的学校活了起来。
学校是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科工职院),由杨可以担任现在的院长,在兵器行业被称为 “黄埔军校”。但在2007年前,这所学校濒临死亡。回忆起那些年孤立无援的状态,杨可以这个53岁的湖南汉子仍免不了几度哽咽,“非一个苦字了得啊”。
“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孤儿,没人养,没人问,似乎在等你自生自灭。”杨可以说。
那时的湖南科工职院还叫湖南兵器工业职工大学,因为改制,刚刚从企业母体中剥离出来,渐渐游离于政府、企业之外:一方面资金供给没了,杨可以说像“没人要的孩子”;另一方面,包括他在内的教职员工一夜之间失去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几十年来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转瞬成了“下岗”工人,稍微有点“手艺”的教师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学院现任宣传部部长王鸿,经历了那个时期。当时王鸿还只是一名刚刚工作的普通教师,拿着比同期毕业生“一半还要少”的工资,她回忆,2007年,整个学校教职员工仅剩下百十来人,人均年收入刚刚两万元左右,而且学校还欠了几百万元的债。这所学校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没有基础设施投入,缺乏办学经费支持,教学设施设备陈旧,优秀师资难留住的“四难”学校。
在这个节骨眼上,杨可以站了出来。当时,学校主管单位决定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一位能够把学校带出困境的校长。杨可以当选了,但得票率并不很高,即便如此,他仍自嘲是当地第一位“民选”校长。
该院现任副院长何光明告诉记者,那是一段人心涣散的动荡时期,一帮生于斯、长于斯,仍然坚守在这个校园的教职员工,对杨可以这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副校长很是信任,但是,一张没有候选人的白纸背后,谁也揣摩不透每一位投票者心里有着怎样的波澜。
不出意外,杨可以刚执掌学校,就感受到了一股“等着看他笑话”的舆论氛围。
当时,学校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就是化解学校生存危机,这个危机简单说是两方面,一个是找钱,确保学校正常运行和教师正常收入;一个是招生,当时学校一直维持在1500人左右,这其中既有中职教育,也有成人大专学历教育,以至于学校老师都搞不清楚自己教的是什么学生,加之距离所在的湘潭市中心有30多公里的路程,可谓偏远地段,学生已很难再招上来。
有人认为这两件事,说到底是一件事,招生的事办好了,生源多了,钱自然也就来了。这种说法虽无可厚非,但杨可以担心,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真实意图是,通过卖文凭吸引生源,养活学校。
“我非常愤怒,办学是为了什么,为了养活我们这些教职工们吗?如果仅仅是这个目的,干吗不直接去企业谋生。如此荒唐想法,已不是为国家、为行业、为每个家庭和个人培养人才,而是为了让学校活下去而办学。”多年后,在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这段故事时,杨可以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说,学校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教书育人,靠卖文凭、恶意抢夺生源的手段,来赚钱养活学校的事情不能干,也干不好!
至于杨可以的思路,说的直白点,就是对接产业,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深入“对接”,来盘活专业教育的能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报考。
他下定决心,一连砍掉了包括酒店管理、会计、文秘等近10个所谓的热门专业,“这些随大流的专业都在办,虽然很热,学生也愿意报考,但学校办不出特色和竞争力来,就是糊弄学生。”
杨可以留下的专业几乎都与军工有关,比如在全国1000多所高职学院中独有的“武器制造技术”“火工工艺技术”等军工特有专业。同时,他还根据军工行业和湖南当地经济的要求,淘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新增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装甲车方向)、武器制造技术(弹箭使用与维护方向)等专业,力求所有专业都刷上军工特色的颜色。
这个在当时看起来有些“高大上”的专业调整与改革背后,是他20多年职教生涯的领悟: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些“有”和“精”,又有市场(产业)需求,培养来的学生不怕没人要,相应的,你办好了,也不怕学生不来。
现在来看,这个办学思路和当下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思路十分契合。不过,这种办学思路刚提出来时,有人批评杨可以“不懂办学”“不懂招生”,说他一意孤行,长此以往会把学校拖垮。如今,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比例占全校学生人数的35%。特别是2015年,学校定向招收了近400名士官生,这些学生身着军装走在校园,成了校园一道风景。
当然,这些想法的落地,还要靠教师队伍来实现,而这也正是“杨疯子”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二道难题。
他回忆,当时是“一批接着一批”的教师来找他求情,求他让自己辞职。杨可以理解他们的选择,有的放手,有的则紧紧握在手里。
他的一位弟子留校任教,也来请辞,杨可以听后就开骂:“再说走我打断你的腿。”这当然只是师父吓唬徒弟的办法,但生效了。如今,这位徒弟陪着杨可以走过“最艰难的8年”,成了学校最年轻的院系主任之一。
感情留人只是一方面,杨可以把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也搬了出来。他告诉记者,在最艰难的两年,他把学校大多经费都拿出来砸在教师身上,对一些优秀的、关键的人才,发放每月500~2000元不等的特殊津贴,一些学有专长、有志教书育人的优秀青年教师,每人可以获得一套奖励性的80平方米有产权的教师公寓,目前,该校已有18位老师拿到了新房钥匙。
找资金,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最难的事,在杨可以那里却只跟“敢不敢”有关。前几年,为了给学校建图书馆大楼,杨可以到处找银行贷款,没承想到处碰壁,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以及他背后的“四难”学校。
后来,杨可以和一家企业达成共识,“盖好了,是您做公益事业,我一旦有了钱,第一个还你”,就这样他空手套白狼,“套”到了一栋图书馆,以及后来的操场、实训厂房,等等。根据学校统计的数据,近5年来,在完全是自筹投入的情况下,该校固定资产由2007年初的4300万元,增加到2014年1.28亿元,在校生由2007年1500人增加到2014年的4800人,教职工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2.1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5.8万元。今年4月,这所高职又由企业移交给了湖南省教育厅管理,使得政府投入又有了保障。
前一段,一家当年不愿放贷款给杨可以的银行,主动找上门来,请这家当地的办学大户、用钱大户“考虑下信贷业务”。
杨可以没有理会,这位如今说起话来更有底气的“办学疯子”明白一个道理,即最艰难的阶段,并不一定是最黑暗的阶段,相反,它恰恰给了我们每个人涅槃的机会,就看自己能不能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