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攥着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子弟周晓辉坐火车第一次到北京,到站的播音仿佛是对他的召唤:“亲爱的同学们,欢迎迈入中国人民大学,请你准备起飞!”
在他的目的地——中国人民大学,包括周晓辉在内的新疆学子目前有427名。他们在这所包容又丰富的大学里,聆听大师教诲,追逐理论前沿,参与文化交流,投身社会实践,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优秀学子一起,留下最难忘的大学记忆。
在今年的古尔邦节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被少数民族学生拉到台上一起载歌载舞。他评价说:“众多优秀新疆学子在人民大学逐渐成长为有知识、有涵养、有担当,具有‘实事求是’厚重精神底色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在国家改革发展各条战线上展现了良好风貌,也为家乡发展奉献着青春力量。”
更好的成绩 多样化的发展
无论是乘坐哪种交通工具,从新疆到北京的近3500公里路程对新疆学子来说都是一次“远征”。更何况,读大学是大多数人第一次离开家开始独自学习和生活。
目前在校的427名人大新疆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120人,占人大少数民族学生的5.86%。
由于国家政策倾斜的原因,部分新疆籍学生尽管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大学,但进校的学习压力也相应加大,交流不便、不熟悉内地生活等问题都让他们有点“怯生生”的。
迪力沙提·亚库甫是从新疆高中名校乌鲁木齐第一中学来到人大的,从小出类拔萃的他,到了班里和内地生源同学一对比立马意识到,自己还是有差距。第一次离开家乡的他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他们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行?”迪力沙提·亚库甫觉得自己现在是“人大人”,不该把生源地当作理由,他心中的韧劲儿上来了。
把梦想变成现实要付出努力。他认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泡图书馆,和老师及时沟通。本科毕业时,他的总平均学分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一,在2014年推免保研过程中,他以综合考评成绩全院第一名被保送研究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
人大团委副书记阿勒泰·赛肯是新疆人,最初他也担心这些孩子能否适应人大。可作为新疆招生组负责人,他发现,与前些年相比,新疆地区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现在新疆孩子的成绩已经普遍提高,不靠民族加分政策就能考上人大的学生在增加。
上大学不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方向。2009年的自治区民考汉文科状元阿迪里,在人大找到了自己愿毕生为之奉献的话剧表演。
人大话剧团是全国知名高校话剧社团,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话剧并扮演角色的他,获得了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优秀男演员奖和第二届国际大学生易卜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阿迪里成了人大话剧团团长,他主演的话剧《苏格拉底》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成功上演。在被保送研究生学习电影学之后,他以导演的身份重新制作《苏格拉底》,获得了第四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导演奖。
“这个拥有特殊历史的大学为我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和环境,鼓励我追求自己所爱。”阿迪里感慨道。
总是闲不住的新疆孩子周晓辉在人大选择参军入伍,前往黑龙江服役两年。退役后,他把从军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还青春一次远征》,时任人大校长的陈雨露专门为此书作序。
吴付来坦言,以前一些享受加分政策进入人大的学生成绩确实是“老大难”,如果这些孩子想在学习上进步,都需要付出超过100%的努力。但在这几年的印象中,在各种重要场合见到的新疆学生越来越多,“新疆孩子不仅成绩上来了,各个舞台上也有他们的风采。”
无论你从哪里来,现在都是人大人
人大学生加拉力丁是塔吉克族,这个民族只有5万人,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保研时,加拉力丁的成绩还差一点,哲学院宗教学教授魏德东找到他,提出只要他能得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就招收他为学生。
魏德东此举是希望加拉力丁能用所学去记录、保护、研究塔吉克民族文化。得知加拉力丁因为家境差没有电脑,魏德东甚至把自己最贵的一台电脑借给他使用,不让他因没有学习工具而落下。
魏德东唯一不照顾的是学习成绩:“我对加拉力丁和其他人一样要求,甚至更严。”
加拉力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无论是课堂上的提问,还是课下的读书分享会,他都积极参与。在一些海外交流会议上,加拉力丁用英语出色地完成了和“老外”交流的任务,这都是他在课外下的苦功夫。
加拉力丁说:“我是新疆孩子,我想去国外读博士,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新疆的宗教社会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研究。”
据人大学生处副处长陈虹百介绍,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学校特别开设民族餐厅,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同学开展相关活动;同时,通过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奖励性贷学金、困难补助、助学金和“新疆少数民族特殊困难学生专项基金”等,重点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需求。
为了帮助新疆籍学生融入人大生活、学校还组织“手拉手”系列辅导活动,包括英语辅导、数学辅导、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导4个子项目,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增进友谊、促进学习。
“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在学习上一视同仁。”吴付来称,在人大,无论你从哪里来,生源地差距、学费压力都不会成为问题。新疆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他希望他们对国家、对学习的认同感更强烈。
我已成长,现在要报效国家
在不少新疆籍人大学生看来,人大打开了他们的视野。
阿不力克木得益于惠民教育政策走出新疆,在人大读书时,他又有机会去台湾文化大学交流、听海外教授对新疆的分析。
作为原本只是从边疆来到北京读书的一介书生,回来以后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阿不力克木说:“人民大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平台,机会在这里对每一个人敞开怀抱。”
2015年4月,在学生处和校团委的指导下,阿不力克木和在校的新疆同学共同发起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协会”正式获得注册。协会的宗旨是:关注文化,促进交流,传播友谊。
“在我的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我希望协会能够担当丝路沿线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交流并进的友好使者,努力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这是新时代人大学生身上一份光荣而伟大的使命。”阿不力克木在社团联合会注册新社团的审议答辩上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初衷。
从人大回到新疆,塔娜更理解自己的家乡。暑假,她和其他几名新疆同学参加了“人大使者家乡行”勤工助学主题活动,来到了位于祖国最西端的“千人百村”社会实践地——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博乐市八十六团,进行了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
这里很特殊,既有兵团在屯垦戍边,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实地调研后,塔娜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兵地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深,“比如,我们看到团场中最新为回民建造了清真寺,而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正在加入兵团,兵团也加大了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书本上的知识在家乡找到了现实的样本,塔娜对家乡的爱又增添了一分。毕业后,她希望能再下基层,用亲身实践感受农村变革,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去。
根据人大就业处的数据显示,这些学子的就业单位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每年都有一批新疆籍学生毕业,他们中有人回到了新疆,有人留在了内地,还有人出国深造。“我们鼓励他们回新疆建设家乡,也尊重他们的自主择业,无论他们去哪里,他们都将成为助推新疆乃至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吴付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