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前世”是北京市东城区青龙胡同里一栋孤零零的小楼,被四周的高楼大厦淹没在繁华的时光里;“今生”她是东城文创生态版图上的重要一隅——处于雍和大厦与歌华大厦之间,又身在青龙胡同“文化创新一条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她成为东城文化人才(国际)创业园的不二之选。
实际上,不只是创业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城园的大片“领地”都脱胎于北京的老胡同。作为北京市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遗产最密集的地区,东城区的胡同文化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而如今,在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疾驰的现代文明之间,聚合了不同的创新力量,这里逐渐变成容纳文创、金融、科技等高端产业业态的文化创业集聚区。
这也正是东城园与中关村其他园区的不同之处。作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东城园主打“文创牌”,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金融为支撑,重点发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
据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韩树凡介绍,随着企业对空间需求的增大,2007年,园区提出“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思路,对散落在城市肌理与建筑形态间的旧厂房、院落进行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将高附加值、有特色、成长性好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有机植入胡同空间,打造“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让首都核心区每一寸宝贵的空间都发挥最大效用。
随着“腾笼换鸟”的推进,这些北京二环的老胡同也迎来了“新房客”——一批青年创客。
在雍和宫旁的藏经馆胡同,原本与现代商业或科技不在同一频次的旧厂房,变成了一个极现代的工作场所——“梦想加联合办公空间”。这个联合办公空间还没开业便迎来了十几个团队上百名创业人员,200多个工位被“抢购一空”。吸引他们的,正是这里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对新工作场所的想象。
时尚而个性的办公环境背后,是共享经济模式下的联合办公空间。在同一个空间里,大家共享办公室、办公设备和企业服务,让闲置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提高运作效率,同时,各类不同的创业公司可以聚在一起抱团取暖,从而形成一个共赢的社区。“这就是梦想加联合办公空间的初心。”梦想加创始人之一、80后的王晓鲁介绍说。
不只是这样一个“梦想加”,在东城园的胡同创意工厂里,还孕育出了国内最大移动读写平台——汤圆创作,这个用手机写小说的平台成立短短一年,就已经汇集了50万名移动文学原创作者,其中月活跃作者数量已突破10万大关。
汤圆创作的办公地点是青龙胡同里的一个两层小楼,但只有二楼是办公区,一层完全腾空,专门提供给喜欢用“汤圆”进行手机写作的创作者交流和创作。这个如今的“全国作者之家”原本只是一栋旧库房,它对面的邻居是一个“老车库”,现在也被改造成了一家名为“和咖啡”的创投主题咖啡馆。
这些年轻人扎堆“生产”出来的文创企业,成为东城园创意工厂里的一颗颗明珠,韩树凡介绍说,目前,东城园已培育胡同创意工厂19个,吸引了160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业态涵盖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链部分,被视为东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独有“名片”。
为了使这些企业更好地成长,东城区的政府服务、政策培训、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品牌宣传、人力资源、专家导师等创业所需的各项服务都在这里综合配套,形成服务闭环,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运维成本,也成为全市全国各类文化创意产业资源配置的首选之地。
这些镶嵌在胡同里的明珠与国子监、雍和宫等文化瑰宝相映成辉,还带动了北新桥、安定门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建设“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在为胡同里的旧厂房注入文化创意元素的同时,也为创意产业发展增加了空间资源,将传统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机结合,使古都文脉得以传承发展、旧城风貌焕发魅力。
韩树凡曾在接受媒体采访这样评价,与北京旧城更新的其他模式相比较,“胡同里的创意工厂”模式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渐进的过程、长远的效益来处理北京城市中心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紧紧围绕保护对象、发展模式、政府角色、评价标准4个核心问题,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