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悟空”驾七彩祥云 寻找宇宙幽灵

我们一起去追“星”

本报记者 邱晨辉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18日   04 版)

    一颗人造卫星,和每个人类个体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关于这个问题,29岁的女孩张晨曾有过无数次的幻想和追问,但当一枚真实的携带卫星的火箭,在距离她1.5公里的地方腾空而起时,她的脑袋里再也装不下任何问题,眼角处的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流,“就像送别一位老朋友”。

    12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射升空,作为一名受邀前往观看的普通观众,张晨就在现场。

    尽管时间已是清晨8时许,但西部冬天的发射场,天还未完全放亮,气温零下15摄氏度,张晨向一旁的同行者开玩笑说,她流出来的泪都快结成冰条了。但即便如此,在整个火箭升空的过程中,她始终将双手露在外面,举着手机,视线则直盯着火箭,从大到小,直到用肉眼看不到。

    她的身边,还有不少前来观看卫星发射的人,其中就有两位和她一样的普通观众:一位是25岁的林磊,一位是27岁的韩毅。他们三人均是暗物质卫星征名活动和微博转发活动的获奖者。这一活动由卫星总研制单位即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组织。

    他们彼此开玩笑说,正是有了这颗卫星,才让原本并不会相识的年轻生命有了交集。这也让酒泉这个中国第一大卫星发射基地迎来了罕见的普通来访者,且均为85后的年轻人。

    张晨是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学科背景是电子商务,和科学完全搭不上界,所以她自称“科学小白”。不过,这个从小就喜欢手绘画,喜欢天马行空和“胡思乱想”,甚至会把自己当作外星人的女孩,对科学实验,探索未知,以及科学家的职业,却一直怀着一种莫名的敬仰。

    正因如此,当她看到一条转发留言就有可能到现场观看卫星发射的微博时,丝毫没有犹豫,便报了名,并给暗物质卫星官微留言说:“我可以画手绘画,把你的故事记录下来”。

    于是,她便幸运地来到了基地。来之前,她特意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显得颇为俏皮:“高调翘班,地球再见”。

    相比之下,电子研发工程师出身的韩毅,就显得有些严肃和内向。在电子工程行业浸淫多年,工作中频频使用进口芯片,这让他对所谓元器件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他也因此喜欢浏览“硬新闻”,关心科技前沿动态,比如针对暗物质卫星,他就十分好奇,核心元器件“假他人之手”的尴尬问题是否也同样困扰着卫星这种宇航级的项目,以及它的自主创新程度又是如何,等等。

    在最初给暗物质卫星起名字时,韩毅就在给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信中写道:建议暗物质卫星叫“悟空”,其中一个理由即是,所谓“悟”,是一种探索,一种境界,也是一个长长的求真和求本质的过程,这恰恰反映了科学家探索的精神。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他为之努力,并希望我国航天元器件自主化程度能够越来越高。

    林磊是三人中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天文爱好者。他是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会员,不过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同样不是理工科。

    “现在喜欢科学的人越来越少?”至少林磊身边不是。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尽管他没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知识,但这并不妨碍他热爱科学。从小学开始,他每年都让家里人帮他订一份科普杂志《小哥白尼》,高中时,他就加入了天文爱好者协会。

    “科学,只要没那么高冷,年轻人也会喜欢。”林磊告诉记者,他身边不少会员朋友,是读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才开始关注科幻,进而关注科学、爱上科学的。这说明,只要科学不拒人以千里之外,而是主动拉近自己和普通公众的距离,人们至少不会讨厌它。

    这当然不只是科学本身高处不胜寒的问题,也有无法回避的日趋功利、浮躁的大环境因素,但从反求诸己的角度来看,林磊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在不少人看来,就是科学家们的一个努力和尝试。

    有人说,这使得暗物质探测这一世界性的重大科学前沿难题成为国内外公众关注的热点,有望提升空间科学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正如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对外所称,如此可充分借力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吸引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探索未知。

    不过,就在这次征名活动结果公布时,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当获奖者们被告知,他们被抽中,可以来酒泉看卫星发射后,三人的第一反应出奇的一致:“这应该是骗子”。

    直到临出发前的晚上,张晨的母亲还在担心:“可千万别是传销组织啊。”张晨自己则“脑洞大开”,自我安慰道——这一定是秘密任务,所以在发射之前,不能对外透露更多的细节,通知的内容和集合的时间才比较简短和仓促。

    韩毅告诉记者,他挂掉通知电话后,立即给114打电话,查询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情况,没想到还真对上了。

    “为什么我们不敢相信呢?还不是这样的活动太少。”韩毅说,对普通公众和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能够拥有这样的机会简直是一种奢望。他说,这也是最让他感动的,一个巨大的国家工程,一颗有望改变人类认识宇宙本质的卫星,竟然和自己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张晨则发现,自己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如此在意过一颗卫星,就好像是一位似曾相识的老朋友。

    “悟空”升空后,张晨实现了自己向科学家大牛们面对面求教的愿望。在发射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晨站起来说,“我是‘悟空’号的朋友,我想问问他的师父们(指科学家),他飞到天上,一个跟头可以翻多远,速度算不算快?”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接过话筒,笑着对她说,“它不是翻跟头,它是驾着七彩祥云(比喻乘着火箭),至于速度……”

    张晨听后咯咯直笑,事后她告诉记者,“这样的科学家多有意思,既懂得科学规律,又开得起玩笑。”不过,她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科学家。

    她尽管没有太多的科学知识,但浓厚的兴趣让她开始思考那些“只沉溺于票子、房子和车子的人”所不关注的事情——

    巨大的风沙,坏死的庄稼,落满灰尘的盘子,这些科幻电影《星际穿越》里所描述的场景,看得让张晨直掉眼泪,她生怕这会成为未来的某一天,那样,人类就只能驾着星际飞船、永踏无人之境了。“这并非杞人忧天,北京这个冬天频频来袭的雾霾,哪一次没让人有这种担心?”

    再回过头来看刚刚升上太空的暗物质卫星,它究竟有什么用?会解决什么问题?短时间内,我们不得而知。但正如那个经典的故事所讲的,一位修女给美国宇航局(NASA)写信问道:地球上很多人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去探月?

    于是NASA科学家回信讲了一个伯爵资助科研而不救济穷人的故事,最终被资助的科学家发明出显微镜,而后来的历史显示,在帮助人类减轻苦难方面,花钱支持研制显微镜所能作出的贡献显然远远超过单纯地救济遭受瘟疫侵袭的不幸者。

    林磊熟知这个故事。他告诉记者,这也是他持续关注科学,尤其是空间科学的一大原因。

    事实上,包括林磊在内的3位年轻人,并不是只喜欢枯燥科学的“书呆子”,林磊还偶尔玩魔兽世界,追美剧,张晨见到精灵王子之后也会显得很“花痴”。

    不过,这一次他们穿越大半个中国,所追逐的,不是明星,而是一颗卫星。

    林磊告诉记者,他还会持续关注“悟空”的未来。有人问他,准备带什么给家人朋友分享,他说,不用带什么。最值得分享的,就是“悟空”。而“悟空”就在天上,抬头,看看天,就能感受到。    

    本报酒泉12月17日电

我们一起去追“星”
暗物质:“大隐”隐于宇宙
“悟空”腾飞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