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50天 110人齐聚上海 DIY社区问题解决方案

创变客来啦!给社区加点“料”

李想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18日   11 版)

    制图:刘子新

    “智慧城市社区公共建身设施”设计图,健身器通过传感器测量并显示体温、体重、心率等健康指标,再把数据反馈到社区医院。

    50天 110人齐聚上海 DIY社区问题解决方案 

    创变客来啦!给社区加点“料”

    在城市生活,也许你有过这样的感慨:如果_________,就好了。

    Q:如果在银行排队的时间不那么漫长和无所事事,就好了。

    A:可以在银行等候区加装小型书店,当沉浸在书海时,时间就悄悄溜走了,少了些浮躁,多了点人文气息。

    Q:如果在雨天骑自行车时不用一手撑伞一手扶车把,就好了。

    A:在车把上装一个可以固定伞柄的装置,安装透明的雨伞,既可挡雨,又不会遮挡视线。 

    Q:如果雨伞在便利店和地铁口可以借,就好了。

    A:在地铁口和便利店设立雨伞租借处,例如支付100元押金,然后在任意一家便利店或地铁口都可归还,再退还押金即可。 

    Q:如果我的旧物能二次利用,就好了。

    A:在社区开展跳骚市场活动,让旧物再次得到利用,不仅更环保,还能让邻里互动更亲近。(以上内容由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提供) 

    我们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已和城市交融在一起,然而,“不便利”却总在扰乱我们的情绪。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如果你有哪些让城市变得更智慧的小妙招,欢迎写邮件(zhengwen@cyol.com)告诉我们,我们将把您的Idea反馈给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凝聚创变客共同DIY MY CITY,让城市宜居,你我安心。

-------------------------------------------------------------------

    在你心中,“智慧社区”是什么样?

    在一群创变客(Changemaker,发现社会某个问题,对此进行思考、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以自己的创新做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记者注)的设想中,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一位重度强迫症患者刚把门锁上,手机就弹出了“门已锁”的提示,一段上锁过程的视频随之出现,曾经,他是要反反复复确认N遍的。

    拎着几个啤酒瓶走到楼下,丢进智能垃圾箱,几秒钟,垃圾自动分类完成,扫下二维码,积分拿到手,可以兑换成生活用品。

    广场上,正在锻炼的老人的血压、血脂、心率等数据自动传入到社区医院,老人儿女的微信也上弹出了对话框,远程汇报健康状况。

    年轻白领匆匆走进车库,智能充电桩早已把车充满了电,“防狗尿”设备让轮胎免遭祸患。

    独居老人不再是一个人的世界了,身边的智能机器人用儿女的语音语调陪伴聊天,提醒用药,机器不再冷冰冰。

    下班归家,在智能公告栏前瞅一眼这一天社区里发生的大事小情,角落播放着原汁原味的地区方言,漂泊的年轻人听得入神,渐渐在这座飞速旋转的城市找到归属感。

    12月6日,上海同济大学,由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创客大爆炸、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主办的“全城热动——DIY MY CITY”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迎来收官。“DIY MY CITY”将技术与社区需求对接,吸收了源于黑客群体的编程马拉松(Hackathon)活动的精髓,融入了社会创新和设计思维的方法,试图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感受度和参与度。

    两个月来,110多名创变客借助上海社区创新屋平台,走入社区,挖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产品设计和原型。“创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希望凝聚来自产学研用的创客和创变客,以开放、参与的方式,挖掘身边的需求,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助力建立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英特尔中国首席责任官、芯世界副理事长杨钟仁说。

    借力“互联网+” 给公共设施注入“科技范儿”

    束文辉正在展示智能分类垃圾桶。他揭开盖子,在感应区放入一个塑料瓶,感应器在几秒钟内判断出了物体材质,塑料瓶滑落进了可回收区域一侧,垃圾自动分类完成。“目前只能识别塑料瓶、玻璃瓶、苹果、橘子等十类物品,后期会继续完善对复杂物体的识别。”束文辉说。

    在团队看来,选择这个项目的初衷,源于他们看到了社区分类垃圾桶的尴尬——不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分不清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物的差别,“垃圾分类缺少监督机制,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找人监督,似乎不太可能。”

    智能垃圾桶对于改善环境污染有帮助作用,怎样让居民形成自主的垃圾分类的意识才是关键。束文辉想到了“积分制”,“垃圾分类成功后,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得10积分,今后可以在积分商城中兑换生活用品。”

    他算了笔账,做一个这样的智能垃圾桶的成本大概需要两三百元,“惠民的价格很容易在未来的社区内普及。”

    杨宁则把目光投向了健身器,她想要给老人们谋福利。在她的想象里,智慧社区助老是这样一幅画面:所有的健身器材都能记录老人的身体健康指标,并反馈到社区医院和老人子女的手机上,确保他们度过一个安心、健康的晚年。 

    在杨宁身边,摆着一台团队用木板自制的简易太极推揉器。“用户触摸使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人体感应传感器芯片在健身器材的屏幕上显示出体温和心率。”

    一个月前,在上海杨浦的一个小区内,她看到很多老年人热衷健身,并对常规身体健康检查项目有很大需求,杨宁希望把健康测量设备与健身器材结合。“我们设想,使用健身器之前,刷下社保卡或身份证,运动过程中,仪器就会显示并记录老年人的健康数据,方便他们自查身体健康指数,同时也能激发老年人健身的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健身设施,团队准备设计不同的健康监测设备,例如在坐蹬训练器上放置触摸传感器,分析血压及水分;在漫步机放置温度传感器,监测体温;在扭腰器放置压力传感器,测量体重。

    打破信息屏障,创造沟通新体验

    “跺下脚就能点赞”——徐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社区各年龄段的人得到交流,拉近人们的距离。

    她的设想是,把社区广场划分为问、答两种区域,分别对应橙、蓝两种光,“傍晚,当居民靠近区域后,灯光会呈涟漪状缓缓亮起,吸引居民参与体验。”

    巴掌大小的录音器连接在广场模型一端,“比如一位居民想询问红烧鱼的做法,只要走进橙光区拿起话筒提问即可。我们会在后台管理系统中进行审核,再把问题传输至蓝光区,其他居民就可以回答了,提问与回答都会在广场指定区域进行播放。”

    调研时,徐晨发现,青年和老年都有表达的欲望。“只有30%的年轻人有去社区散步聊天的习惯,这样他们交流的机会更加少得可怜。”为增强互动性,他们还打算在地面放置压力传感器,当听到值得“赞”的问答,跺下脚就能点赞。

    张寻在一上海老小区内观察到,很多居民对于社区提供的信息普遍存在“鸿沟”,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常见——居委会通过公告栏、楼组长、报纸向居民发布信息,仍被不少居民忽略。传统的公告栏信息长期得不到更新,居民获取信息滞后。

    她给社区三个年龄段的人群画了张像:20至50岁的居民时间少,但是熟悉各类数字产品;50至70岁的居民时间充裕,能够简单使用微信和智能手机;70岁以上的居民大多靠老年活动室和公告栏获取信息。因此,团队想到了借力微信。

    新闻信息、通知公告通过社区的操控更新在智能公告栏上,并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居民。居民也可以通过微信反馈意见,在显示屏的有话要说版块展示,获取信息的同时,社区也能了解居民的心声,这就是张寻心中的“双向传递”。

    创造有爱、融合的智慧社区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从前那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日子越来越远,随着各地年轻人不断涌入上海,语言障碍成为阻隔人际关系的一道坎儿。怎样建立一种连接,让人们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张弛的团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想采用趣味化的方式,营造融合的社区氛围。

    团队设计了一个“既可诉说,又可聆听,适应不同族群”的终端,通过音频捕捉、人体感应、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在白天搜集沪语,夜晚播放。

    在他看来,“这座城市的语言,不是隔阂,而是点亮前路的动能。”因此给项目取名“点亮社区”,把灯光与语音播放相结合,并在灯的周围显示与语音相对应的文字。

    “我们设计了两种方式,居民不仅可以主动录音,系统还能自动采集,提炼整合居民日常谈话中高频、正向的词汇,进行收录。”

    在他们的想象中:“呷呷侬(谢谢你)”“小巴辣子(小屁孩)”“侬想组撒(你想做啥)”等上海方言,可以常在社区里听到。当人们走在社区的小路上,感受到的不再是难以融入的语言隔阂,而是一盏盏点亮回家道路的明灯,和一句句温暖人心的方言。社区融合的起点从这里开始。

创变客来啦!给社区加点“料”
李明远:挑起百度转型重任的“青年领袖”
“黔青小伙伴”:给青年的定制午餐
不完美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