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黔青小伙伴”:给青年的定制午餐

裴江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18日   11 版)

    扫一扫领走你的黔青小伙伴

    裴江文(右二)和黔青小伙伴团队

    不知从哪天开始,“互联网+”突然变成了流传于我们口头的热词,传统行业纷纷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进行“联姻”。从报刊、网站到娱乐、购物,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试水App。从“人随网走”到“网随人动”,从“上线”到“永远在线”,移动互联网给我带来的震撼太多太多……

    2014年,被大多数人称为“移动互联网元年”。在这一年,我抱着已经错过了互联网、不能再错过移动互联网了的心态闯入了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开始运营一款名叫“黔青小伙伴”的新媒体App。

    黔青小伙伴App是依托中国青年报优质的新闻原创资源和共青团贵州省委服务青年职能,联手打造的全国省级共青团首个移动互联网融媒体传播平台。

    谈及开发黔青小伙伴APP的原因,是源于我们发现了市场上现有的新闻资讯类App有明显的共同弱点——娱乐、八卦甚至耸人听闻的资讯占据主导,对青少年来说缺乏“营养”,而涉及科技、教育、法制、文化、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

    基于这样的现状,黔青小伙伴侧重科教文卫方面的内容,进行差异化呈现。初衷为是青年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服务,让青年更多地去思考,去服务社会。“让信息主权回归用户”,新媒体诞生之初就打着强烈的用户至上的烙印。

    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互联网的风向:从博客的“人人都是作家”,到微博的“人人都是麦克风”,再到微信完全基于“自我圈子”的朋友圈;信息生产与消费的主权,已经从权威媒体落到一个个独立的、具有自我判断能力的个体。

    我们从前的“读者”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用户”。面向“用户”“众筹”内容,使“用户”也能成为有青年态度新闻资讯的生产者,让信息与观点的不断交锋,激发了“用户”参与信息加工和传播。而手机移动终端高度的便携性让信息可以24小时无限制传播,这是传统互联网做不到的,用“有温度的媒体”来形成新闻客户端一点也不为过。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年初,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这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在接下来的时代里谁占据手机移动端谁就拥有话语权。

    不过,对于所有新媒体运营人员来说都面临着一个具体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增长用户的同时保留住用户。按照大互联网公司的经验,用户活跃度比用户下载量来得更为核心和重要。

    举个例子,现在用户量最大的APP应该算让马云都感到害怕的微信。微信14 个月就突破了1亿个注册用户,现在全球已超过6.5亿活跃用户,并且每天有1.5亿用户同时在线,用户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

    让马云真正害怕的是用户在微信上活跃的这两个小时,因为不管是淘宝还是阿里巴巴都难以超越这个数字。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这一年,我发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新闻无法进行无缝连接、有效融合,新闻和新闻之间是孤立的,无法从一则新闻链接跳转至另一则相关新闻了解更多的内容或事实。而当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网络链接的出现让新闻关联成为可能。

    今天,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过纸媒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却并没有消减。

    我们翻看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内容,绝大多数的报道依然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热门排行,大多数内容也是出自传统媒体,有的甚至仅仅是传统媒体的“搬运工”而已。

    如今,移动网络似乎正在慢慢像空气、水、食物一样,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的感官被无限延伸,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分享思想、知识、智慧的成本降到极低。

    拥抱新技术,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所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终会走到一起。

创变客来啦!给社区加点“料”
李明远:挑起百度转型重任的“青年领袖”
“黔青小伙伴”:给青年的定制午餐
不完美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