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就要过去了,当世界各大媒体和民调机构回望和盘点2015年国际大事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恐怖主义”和“打击恐怖主义”之上:中国“汉语盘点2015”选出的年度国际字词分别是“恐”和“反恐”;美联社年度十大新闻一半跟恐怖袭击有关;“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8位候选人之一;俄新社评出的2015年度外交事件中“俄罗斯打击‘伊斯兰国’”位居榜首……
2015年,在“9·11”事件后的第14年里,巴黎发生了“11·13”恐怖袭击。这表明,恐怖主义并未随着本·拉登的遗体2011年5月2日从美国航母“卡尔文森”号甲板上“尸沉大海”而石沉大海,反而“一尸激起千层浪”。许多恐怖组织“借尸还魂”,发起新一轮“逆袭”。“11· 13”巴黎恐袭被称为欧洲版“9·11”,正当人们信誓旦旦地认为“巴黎改变了一切”之际,另一些人却惊奇地发现“其实,巴黎什么都没有改变”。人们还在追问着“反恐路在何方?”
狼烟四起的恐怖活动
打开2015年的“恐怖事件日历”,人们会发现接二连三的带血记录: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杂志社总部遭恐袭,包括主编在内的12人死亡;1月30日,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希卡布尔地区的清真寺发生爆炸,至少61人死亡;3月20日,“伊斯兰国”在也门首都萨那一处清真寺外制造的恐怖爆炸造成至少137人死亡;4月2日,恐怖组织“索马里青年党”在肯尼亚东北部加里萨市莫伊大学制造的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47人死亡……7月17日,“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制造的恐袭造成至少120人死亡;8月17日,泰国曼谷市中心商业区四面佛前发生的恐怖爆炸造成19人死亡;10月10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火车站附近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02人死亡……10月31日,“伊斯兰国”在一架从埃及飞往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客机上制造的爆炸造成217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1月13日,巴黎遭到恐怖袭击,全市共发生5次爆炸、5次枪击,造成至少132人遇难;11月20日,马里首都巴马科丽笙蓝标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0人死亡,遇难者中包括3名中国公民……
恐怖主义幽灵正在世界上空徘徊。非洲恐怖大案频发、中东“伊斯兰国”肆虐、南亚恐怖势力强势复苏、中亚恐情濒于恶化、东南亚恐怖活动死灰复燃,逐渐形成了一条东南亚经南亚、中东至非洲的“C型”恐怖带,且不断向外蔓延,重创了法国、惊扰了美国、惊吓了澳大利亚,持续威胁着欧美其他国家。以《查理周刊》遭恐袭为标志,欧美心脏地带反恐防线也已失守,西方国家已成为新一轮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
据美国全国恐怖活动起因及其对策研究中心11月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恐怖袭击事件数量正呈明显上升趋势。1978~2013年,全球造成100人以上死亡的恐怖袭击事件年均只有4.2起。但2014年,这个数字飙升至26起。仅2015年上半年,全球发生的造成100人以上死亡的恐袭事件就已多达11起。
如今,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分子已从盘踞地带的“内线”跳到了欧美腹地的“外线”作战,从防守型的“阵地战”转化为进攻型的“巷战”,从传统的“舆论战”升级为网络上的“思想战”,恐袭方式已从“独狼”向“群狼”方式演变。恐怖主义在加快“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又在一些欧美土生土长的恐怖分子配合下加紧实现“本土化”。更让人不安的是,恐怖分子对我们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对恐怖分子的了解……
一年来,各恐怖势力都在野蛮生长着,可谓是“一方还未唱罢,另一方就抢着登场”,中东成了恐怖分子的最主要策源地。长期以来,叙利亚境内恐怖组织的行动非但未引起西方的警觉,反倒获得了他们的默许和纵容,只因为这些恐怖行动针对的是巴沙尔。
但随着美国伎俩的失算、美式民主的失败、地缘均势的失衡、恐怖主义的失控,中东地区最终还是失序了。“阿拉伯之春”后,奥巴马的进退失据导致中东四分五裂,美国人用自己的“小聪明”断送了亲手搭建的自己主导的中东脆弱平衡。就是在这个无序的中东乱局中,作为“准国家”行为体的“伊斯兰国”却因祸得福、实力迅速膨胀,在各派恐怖势力的争权夺利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新旗手”和“领头羊”。
各自为战的打恐集团
俄总统阿富汗问题特使卡布洛夫12月23日表示,俄正与塔利班就打击“伊斯兰国”交换情报。这一重磅消息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立即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俄罗斯转变了政策”。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俄把塔利班定性为恐怖组织,一直将其视作威胁苏联地区稳定的“炸弹”,虽然这次双方合作有限,但这一“剧情反转”依然让人捉摸不透。
俄与塔利班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敌我不分”和“反其道而行之”的另类反恐合作,恰恰折射出俄美等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乏力和反恐阵营的“泾渭分明”。“11·13”恐袭案发生后,一些人至今仍深信,新的恐情很可能让国际反恐力量冰释前嫌、携手反恐。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难以填平的沟壑”,警报频传的欧美反恐严峻形势非但未成为世界大国新一轮互动的黏合剂,反而很可能导致新的地缘政治裂痕。正如美国《外交政策》集团首席执行官、总编辑戴维·罗特科普夫所说:“恐怖分子固然危险,但我们对恐怖主义的反应更加危险。”
中东反恐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的花心、俄罗斯的苦心、欧洲的闹心、土耳其的私心、伊朗的雄心、沙特的野心、阿拉伯国家的分心。人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美国的心不在焉、俄罗斯的心余力绌、欧洲的心惊肉跳、土耳其的心猿意马、伊朗的心高气傲、沙特的心怀叵测、阿拉伯国家的心事重重……
以俄罗斯9月30日高调打恐为标志,各派力量开始了“打恐竞赛”。俄罗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就取得了美国几个月的“战果”,让在中东反恐中只想着“揽权分责”的美国不得不负起更多责任。随着俄罗斯强势挺进中东,美国《外交》杂志甚至开始讨论“后美国时代的中东”问题了。但今天中东的事情并不是美国离开和俄罗斯上位那么简单了,潘多拉盒子打开易、合上难,中东已进入“无论当事人还是外部势力都救不了”的状态,由一堆失败国家组成的中东,其碎片化已成定局,关键是要碎到什么程度、碎多长时间?
任重道远的反恐之战
为什么美国人自“9·11”事件以来开启的反恐之战到头来却落了个“越反越恐”的恶性循环呢?“双重标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拉登被击毙后,美反恐战略明显调整,把重点从“境内打恐”改为“境内防恐”,大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同时,美国还“以恐谋私”,把恐怖分子划分为“好的和不好的”“听话的和不听话的”,挖掘和榨取“听话的恐怖组织”身上的“剩余战略价值”。这样,反恐沦为了美国的战略工具,成为美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借口。
在中东反恐战场上,各派反恐力量无法有效联合的最核心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去留,即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命运。用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话说就是:这一个人的命运直接“挟持”反恐联盟的命运。长期以来,美国人强调,“如果不解决巴沙尔去留问题,一场协调一致的反恐战争就不可能进行。”这使得中东反恐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无限循环状态……
俄罗斯的“千里反恐”为叙利亚问题政治和解带来了“正能量”,使之迎来新契机。在俄美一番讨价还价后,联合国安理会12月18日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代表于2016年1月初启动正式和谈,努力实现“由叙利亚人民决定叙利亚的未来”。但正如以色列前外长什洛莫·本-阿米所说:“阿拉伯中东不适合快速解决方案。”联合国这个决议似乎也不大可能达到“快刀斩乱麻”的奇效,因为中东新一轮的乱局才刚刚开始。
无疑,反恐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心战,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专门研究反恐问题的学者塞斯·G·琼斯所言,即使国际社会能够合力打击共同威胁,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胜利,因为“打击极端主义可能是一场需要一代人时间的战争,就像冷战一样”。
本报北京12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