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5)》中,包河区第三次荣获“全国双百强城区”,位列“科学发展百强区”第54位和“投资潜力百强区”第13位。“城市发展的目的,就是让生活更美好,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包河区委领导说。29项民生工程的实施、超2亿元的民生投入,包河区的民生工程出活出彩出实效,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突出实用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近年来,包河区践行“要将民生工程做实、做好,真正贴近老百姓所需,不断提升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的理念,从百姓身边事、小事、困难事出发,让民生工程成为老百姓的“贴心工程”。
练太极的爷爷奶奶、棋场上激战的老人、伴随音乐舞动双臂的大妈……在滨湖世纪社区,老人们就是这样享受他们的老年生活。作为民生工程的项目之一,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从书画协社、斓纪文艺社、乒乓俱乐部的自娱自乐,到老年大学里健康养生、声乐、国学等专业教学,再到利用网络课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鼓励老年人多参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生活,社区坚持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作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我们还为老人们提供生活上的具体帮助,如社区居民食堂全天对外开放,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滨湖世纪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常青街道淝南家园小区的回迁居民彭本阳,搬进新居已有近两年时间,住新房高兴之余,老彭却总觉得身边缺少一个健身锻炼的场所。于是他向社居委工作人员提出要求,“能不能在楼下建一个专业的健身小广场?”今年秋天,经过申请、审批,群众体育设施工程项目内的“全民健身苑”在老彭的楼下建了起来。塑胶跑道、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建好当天,我就拉着家人一起在健身器材上运动起来。别说,还真是又好看又好用。”彭本阳满意地说。
城乡统筹 让村民市民一个样
10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访合肥,走进沈福村的百姓家中和田间地头,对中国农村的新变化连连称赞。
“今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修通了4400米村庄内部道路,再加上这两年通过民生工程亮起的太阳能路灯、建起的体育健身场,咱们村民如今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每晚跳跳广场舞,不怕摸黑走夜路了。”大圩镇许贵村居民姜静说,这几年,通过民生工程,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滋润。
乡村“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也没落下脚步。包河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民生工程中特别开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工程,涉及全区5个街镇的38个村,内容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运行和维护、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农村体育活动等5个子项目。“今年,村里给配套的书都是咱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三农’图书,指导咱家种葡萄、种蔬菜等,只要得闲,我就去农家书屋‘充充电’。”大圩镇圩西村的村民赵淑华说,镇文化站还针对有创业意愿的村民通过农家书屋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有效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如今的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科学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活课堂,为广大农民朋友架起了致富“信息桥”。
最美田园乡村,处处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蓬勃生机,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树立了全新典范。
雪中送炭 点亮弱势群体希望
在位于包河区南二环与桐城路交口的“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15岁的建波刚刚结束了康复课程,在父亲的陪伴下走出教室。到今年,这个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都远远超过父亲的重度自闭症男孩,已经进入康复训练的第11个年头。从2012年起,建波获得了包河区“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民生工程的资助,每年1.2万的康复补贴,给这个缺少经济来源的家庭不小的支持。该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说,除了对残疾儿童家庭的帮扶外,像“天情”这样的民生工程项目定点康复机构也能在教师、房租、水电等方面获得优惠。“此外,包河区在省、市民生工程基础上,将受惠儿童年龄扩大至18周岁,并实现区域全覆盖。今年,我区在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数65名儿童的基础上,还增加了98名区级救助儿童,帮助更多残障孩子赢得重返健康人群的机会。”该责任人说。
家住常青街道姚公社区的吴传宝今年48岁,因为残疾至今未婚,与哥哥吴传德一家同住。去年,侄子被查出尿毒症,哥哥一家陷入困境。在得知情况后,常青街道民生办工作人员赶紧为吴传宝申请城市低保、贫困重度残疾人特别生活救助金和政府购买残疾人集中托养工程,帮助他生病的侄子申请大病救助和医疗救助。今年7月1日,吴传宝顺利进入残疾人托养中心生活,解决了他和家庭的燃眉之急。
从最需要帮助的群众入手,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区通过实施惠残、低保、大病救助等多项民生工程,为社会弱势群体留住光明,点亮生活的希望。
与时俱进 创新民生服务模式
自2007年包河区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将民生工程摆在全区优先位置来抓,与大发展、大建设统筹联动,不断拓展内涵、创新机制、完善措施、扎实推进。2010—2013年,包河区连续四年获得全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杰出奖和先进单位,其中2013年包河区民生工程基础绩效以及综合绩效双项考核成绩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并获得全省民生工程绩效奖补;2015再次荣获全省民生工程绩效奖补。民生事业从曾经的“短板”发展成为“加长板”、“特色板”。
为更好地服务居民,今年该区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试点“PPP”社会救助新模式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化实施与管理民生工程项目。“PPP模式”社会救助项目通过“政府+基金会+社工+志愿者”四位一体的新型救助模式,让受益对象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形式转变成物质救助和服务救助相结合的综合救助。“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则通过专业医疗机构与社会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实现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
此外,该区相关部门还运用“互联网+”,推动民生工程大平台建设。居民只要轻轻触动鼠标,便可享受多渠道、更完善的综合性服务和更精细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宣传渠道“全覆盖、全视角、全天候”进行民生信息宣传,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参与到民生工程中来。
今年包河区共实施29项民生工程,其中省定22项、市定7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为2.459亿元,实际累计使用(发放)资金2.221亿元,使用率达91.3%。
与2007年相比,包河区大多数民生工程项目在省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标扩面:农村低保由2007年人均每年800元提高到现在6120元;农村分散五保供养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5520元;残疾人生活救助一、二级标准由每人每年726元提高至1200元,三级标准由每人每年360元提高到600元;城乡医疗救助标准上限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小学、初中分别由45元、60元提高到625元、825元;“三无”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在市一类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再上浮200元;计生特扶标准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翻一番,同时将年龄放宽至55周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万人和19.8万人,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的城区。
截至11月底,包河区29项民生工程中共有22项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余7个项目均为序时推进、按月发放(结算)的资金补助类项目。
(徐汐颜/文 王世保 王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