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给年轻的你,2015年,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在这里认真地活着……共青团中央祝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在即将来临的2016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工作顺利,家庭美满。”
2015年12月30日下午,一个原本平常的日子,却因为共青团中央和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给团员青年的一封热情洋溢、理性睿智而又文采飞扬的新年致信,引发全国亿万团员青年的热烈反响,让人难忘。
这封信是充满正能量的励志书,激荡起众多青年拼搏奋斗的热情
当天,团安徽歙县县委书记冯腾海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他有点惊讶地发现,这不是一般的图文消息,是小清新的H5页面。伴着暖暖的背景音乐,青春光影在眼前一点点浮现,青春侧记一句句直达心底。因为这是青春的真实,是心里的共鸣。最后,秦宜智书记的信映入眼帘:信很短,道理却很实在,文字富有诗意,愿景更是真挚,这是一份亲切的信,让人感受到真切的力量。
关闭页面,回头看看朋友圈,冯腾海发现,转发这封信的有60后的领导、企业家,有70后80后的创业青年、团干部,也有90后的小学弟。青春的正能量打破代沟,穿透地域、职业的差异。
华南师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梁嘉健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青年学子,2015年他认真地活着,活在广东学联的温情里,活在创新创业的浪潮里,活在青马班的怀抱里,活在专业严谨的课程里,活在家人朋友的心里。
2016年,希望能如秦宜智书记所言,要“用独有的坚持守望麦田,用自己的方式春暖花开。”
王玺是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走在拥挤的地铁晚高峰,步履匆匆地跟随着人流,点开朋友发给他的《给青年朋友们的一封信》,看到“活在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执拗里,活在靠着就能做梦的地铁里”,突然百感交集。又到了这个岁末年初,不禁感慨时光荏苒,每每到了年末,心中总会有太多悲喜惆怅。他在心底里发出呼唤:这是我们年轻人的时代,愿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潘焰曾是北京大学2011届网络教育学院信管专业本科学生,现在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工作。他是一名出生于贫困乡村的山里娃,也一度漂在广东打工,4年前受到团广东省委圆梦计划的资助,入读了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如今经过拼搏努力,已经是一名世界500强企业的亚太区高级项目经理。看到团中央给广大青年的来信,想到自己一路走来、从无到有的青春奋斗历程,潘焰感同身受,备感振奋。他想说,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向着目标,努力进取,一切就都有可能!
邹栗曾是2011年春季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班学生,现任珠海市白蕉镇信访办乡镇公务员。他激动地说,看了秦宜智书记的来信,我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我的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奋斗的日子。我是一名典型的80后,出生在一个偏远山区的特困县。迫于生计压力中专毕业后就南下务工的我、一直渴望读书和上大学的我白天打工、晚上挑灯夜读,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考上了大学本科,又在团广东省委圆梦计划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北京大学的学子。从燕园毕业,心怀对社会和政府的感恩,我选择辞去了工厂的工作,考取了珠海市乡镇公务员,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作为一名留学生,林艾錡偶尔会听到一些对祖国的批评。他告诉记者:“正如团中央在信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国家发展蒸蒸日上’。相信我们的祖国会不断发展,各项制度会逐渐完善,而这封信也鼓励着我们炼就一身真本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封信饱含团组织关心贴近和服务普通青年的情怀,透视着团组织与普通青年的距离正越来越近
今天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杜沂蒙的微信朋友圈,被秦宜智书记的信刷屏了。
“希望共青团成为青年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够想起,在拼搏征程中愿意依靠,在不开心时可以倾诉的组织。”信中的这句话让她感到温暖,比起印象中那个“高大上”的形象,信中的共青团更像是个暖心的朋友。
“我想以后遇到困难我会更多地依靠团组织。就像团中央的青年之声,不仅给大家更多的发声机会,还能够帮大家答疑解惑,和大家进行交流对话。”杜沂蒙说。
作为一名青年民警和公益创新领域的年轻人,在基层一线繁重的工作中,山东青岛市鞍山路派出所民警康龙没有孤独感。
“读着这封信,我更加清晰地看到团组织为社会公益力量发展架起的桥梁。我正是在很多团组织为公益青年们搭建的平台上结识和整合了目前成长中迫切需要的诸多资源。”
一年来,团组织对康龙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温心计划”工作有着很多政策支持和实际扶持。在共青团青岛市委、市北区委和市北公安分局团委的共同帮助下,一支已经拥有40余名成员的“温心民警服务团队”正在不断成熟,致力于“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的心理环境”的2207名温心志愿者正在团组织的关心和引领下,越来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2016年,我不仅会更加坚定不移地履行一名青年民警的神圣职责,也将一如既往继续前行。”康龙说。
朱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江苏省盱眙县官滩镇圣山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他的成长少不了团组织的帮助。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共青团再不奋起直追,会被青年边缘化。”看到秦宜智书记的信,朱超觉得当下的共青团组织正在努力地贴近青年,他读到了对普通青年的关心。
2015年,共青团中央建立了“青年之声”平台,朱超很认可这个平台,在他看来这能更好地为青年人服务,为青年人提供帮助。
“我们盱眙县的网友就曾在‘青年之声’上发帖,为我县铁佛镇一村民寻求帮助。盱眙团县委获悉后,立即在团组织内发起了募捐,尽了一份微薄之力”。
中梦集团董事长吴明明是一名青年创业者,今年26岁,尽管年轻,但在大二时就踏上了创业之路,至今创业已7年。看到团中央的这封信,他颇受触动:这是当代青年奋斗青春的生动写照。这一年,我和我的团队也正是这样认真努力地活着,不曾辜负每一日。团中央此举,温暖了青年之心,显示了组织对青年人精神成长的需求的关注。
林艾錡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今天中午一觉醒来,看到这封信,让孤身在外求学的他心中感到阵阵温暖。“这封信代表的不仅仅是秦书记和团中央在新年之际给我们送来的一份祝福,更是我们团组织直接联系青年群体的诸多措施的一个缩影。”林艾錡说,“自从团中央官网开设‘青年之声’栏目以来,我们有了更方便、更直接的途径联系团中央,原来还在高中负责团的工作的时候,遇到了问题也曾以此方式寻求帮助,这个途径给我们排了忧、解了难,非常贴心。”
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安徽省潜山县黄铺镇鲍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邢翠翠说,看完这封信,顿时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因为共青团的陪伴,因为年轻人的执着,因为坚守着心中那份永恒的信仰,一个原本属于都市的我来到安庆潜山的一个小乡村痛并快乐着走过8年的农村创业路,让我成熟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一段段的坎坷,一步步的脚印,让我体会到了创业的五味杂陈,感谢共青团和小伙伴8年的风雨相伴!
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四川小伙陈径舟,曾经觉得自己与共青团“渐行渐远”。
而这封信让他觉得“很温暖”。“初中时候能成为团员是莫大的荣光,只有品学兼优的同学才能有机会获取这份殊荣。但后来不知怎么的,就觉得自己和团组织渐行渐远。但今天能在陌生的城市,通过手机终端,收到团组织的鼓舞和邀约,还是有不少触动。”他说,“‘愿意奋斗,每个人都能站在舞台中间’,‘在不开心时可以倾诉的组织’。这正是我们青年所关注的最重要的两大话题:梦想与现实,奋斗与困顿。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拼搏,获得更大的舞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但追梦的路上又伴随着种种困顿和挫败。如果团组织能给我们更多真切的、务实的、有效的陪伴和指引,我想很多年轻人在追梦的路途会更为平坦。”
这封信通过手机互联网传遍海内外,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共青团组织工作方式的转变
毕业于兰州大学的赵硕现在是一名公益创业者。读完这封信,他感触良多。“这封信的内容描述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做着不同的事情。以这样一种十分接地气的方式表达,让我瞬间感到自己和团组织的距离又拉近了。”
在赵硕看来,这封信能够以这样的方式送到自己手上,让他“耳目一新”。他认为,这种与时代接轨的工作方式和主动靠近青年的工作态度,充分体现着共青团转变工作思路、与时俱进的新常态。
看了秦宜智书记给青年的一封信,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团委书记姜全越深有感触。
“每句话都说到了为青春努力拼搏奋斗的青年心坎里,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一路走来的点滴再现”。
在姜全越看来,团组织正紧跟着青年人的步伐开展工作。
“青年的关注点在哪儿,团组织工作就能做到哪儿,从与青年传统开会式交流到利用QQ群、微信群,共青团工作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与青年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说,他觉得新媒体式的沟通交流促使团干部走到青年生活里,促使团组织走到普通青年的圈子中,“当青年友,不做青年官,不再是一句空话”。
12月30日下午,西安被雾霾笼罩。马瑜婷忙里偷闲刷了刷微信,看到经常浏览的共青团中央的公众号显示更新,打开是“一封信”。她忍不住反复看了几遍。
马瑜婷是2014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2015年服务期满后进入社会工作。但是,她一直在微信微博上关注着共青团的消息。“不管身处何地何时,都可以第一时间浏览到共青团的消息。”在2015年的收官之时收到这样一封信,让马瑜婷觉得“力气满满”。
林艾錡还记得,自己高三时写过一篇作文,说的是自从漫画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爱,团组织就开始以漫画为载体进行宣传,效果很明显。“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团组织也开始利用新媒体的形式与青年沟通交流,使得宣传更加深入、到位,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留学生来说,虽然不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也能通过新媒体了解团的动态,更感受到团组织的温暖。”
这封信,满含着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期待和鼓舞
团铜陵市委副书记方小雄说,新年前夕,秦宜智同志代表团中央发出的一封信,是要激励我们鼓足一股气,一股志气、一股勇气,是要号召我们担起一份责,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自觉投身“十三五”,迎接改革创新的新明天,青年不做时代的旁观者。一封信传递的更是一种爱,是团组织筑青年家、团干部当青年友的大家庭之爱。
团亳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振武由衷地说,看到《一封信,给年轻的你》,就被标题深深吸引,看了之后,不由自主就想转发分享。“在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一年来的奋斗历程,更坚定了奋勇前行的信心”。
“在当前中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以及整个社会更加关注青年、发展青年的大背景下,这封信无疑是为我们广大青年人打气,鼓励我们积极投身到国家和家庭的建设中,以身作则,做好我们青年人自己该做的事情。”赵硕说。
这封信让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的任宝特别“感动”。“秦书记和其他团中央领导心系广大青年,信中列举了一些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细节,切身考虑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暖心。”
任宝认为,现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青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这封信给青年打气,告诫青年养成坚韧执着的优秀品质和勇于拼搏不怕磨难的崇高精神,鼓励广大青年在实践中,积极投入到伟大中国梦的建设中去。
本报记者 陈凤莉 王磊 林洁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