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特殊化,严待家人……40年后,年过八旬的老人周保章愈发理解如此家规的弥足珍贵。上个世纪,这一条条家规带有鲜明的大国总理风格,早已铭记于周恩来后辈的心间。如今,周保章希望更多人知晓理解,并让周总理的家风薪火相传。
周保章是周恩来堂弟周恩彦之子,4岁时过继给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他眼中,总理夫妇一直是和蔼可亲的“七伯、七妈”。从1957年至1981年,邓颖超与周保章通信50封,字里行间溢满对晚辈学习、生活、婚姻、健康等诸多方面关心。
“七伯走了40年,为什么很多画面在脑海中如此清晰?”在青岛一间普通的单元楼民宅中,周保章对本报记者感慨。而这些画面无一不与总理生前对晚辈的反复叮咛有关。
1961年,时年28岁的周保章第一次去中南海,在当时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工作处所和居室与七伯、七妈一起吃的第一顿中饭,至今令周保章记忆犹新。
在周保章记忆中,那时的七伯60岁出头,行动敏捷。很快吃完两碗饭后,七伯坐在沙发上休息。看到周保章也吃完,周恩来招呼周保章过去,利用饭后小憩时间了解他的情况。得知周保章在工厂工作,周恩来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周家又有一个人直接在工人阶级队伍里了。
周恩来还向周保章详细询问了工厂情况,他特别关心工人的生活,甚至向周保章打听当时工人每顿饭都能吃到什么东西。面对七伯关心,周保章如实反映:当时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工人们都饿肚子,加上营养不良,很多人患有水肿病,影响生产。
令周保章印象深刻的是,七伯听后表情凝重。谈话不过十多分钟,周恩来起身继续忙碌,他边站起来边对周保章说:“保章,你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坚持在基层。”周恩来提高嗓门:“你本来就是普通劳动者。”
这两句话令周保章牢记一生,并身体力行。
在长达44年的工作履历中,周保章始终坚守在最普通、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部队时当过战士、干事;1958年因病转业到青岛通用机械厂后,干过工人、车间主任、文书等岗位……
而其身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不为外界所知。直到1996年,身患癌症的周保章在北京手术出现意外,医院一度下发病危通知书,此事最后为中央组织部得知,并通知青岛当地政府部门。此后,周保章的真实身份才被外界知晓。
“我一直遵照七伯、七妈的教导,做一名诚实、积极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因为岗位平凡就不敬业。”
周保章回忆,一次,周恩来要给北京大学生作报告,有后辈提出想去听听,他拒绝了。“凡事按组织原则来办”。最终周家后辈没有一个人参加。没过多久,周恩来特地抽出两个星期日上午,将在北京的侄儿、侄女叫来,给大家重新讲了一遍。
谨遵伯父教诲,侄女周秉建很长一段时间扎根内蒙古,并嫁给了蒙古族青年;侄子周尔辉本可以与新婚妻子在北京团聚,但在伯父动员下,周尔辉最终调回淮安任教中学。
“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条条家规周恩来无不率先垂范,这让周家后辈感动之余毫无怨言。
从1998年起,周保章开始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如今是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宣讲指导团副团长。18年间,他宣讲了1239场传统教育报告,听众65万余人次,报告主题多围绕自己亲身经历领悟到的周恩来的为人处世之道。他对中小学生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青年讲“周恩来的理想与信念”,对公务员讲“周恩来的勤政和廉政”,而周家家规始终贯穿每个主题。
65岁开始报告生涯时,有人曾问周保章讲到什么时候。他说要讲到80岁。如今83岁高龄的周保章再度回答同样问题时笑言:“如果身体允许,争取讲到90岁,尽我的微薄之力讲下去。希望以这种方式,将总理的精神遗产传承下去。”
本报青岛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