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组织要扁平化、服务要扁平化。服务于谁?服务于那些为了生存而奋斗的人们!”年近花甲、一头白发的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话音刚落,台下爆发出热烈掌声。在掌声中,“中国式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 两代学者的对话”主题论坛落下帷幕,论坛讨论热烈,时长两个小时超过了主办者的预期。
大型社会学纪录片《中国式奋斗》近日开始在电视、网络等不同平台上放映,据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纪录片,是共青团北京市委在对 “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拍摄的。这一大型调查把北京全市青少年划分为22类群体,发放了约10.8万份问卷,面对面深度访问6000余人。
1月13日晚,共青团北京市委邀请两代学者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对“中国式奋斗”的理解。
“《中国式奋斗》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这部片子一讲奋斗、二讲梦想、三讲思考与反思,在思考与反思中将奋斗与梦想展示得更清晰。”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围绕“高思在云,脚踏实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片中虽然记录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但从中能够看到平凡人的奋斗,能看到年轻的80后、90后一代人的努力与坚持,在坚持中展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通过若干个平凡人的小故事,讲了一个中国的大故事”。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田改伟从“集中组织与政治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式奋斗”。他认为,中国崛起的奥秘、个人奋斗的前途、乃至“中国式奋斗”,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助力,“个人的发展如果不与国家、民族相结合,那么他的发展是有限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基层党组织,让中国的发展走得更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鄢一龙认为,国家规划不仅与个人息息相关,而且为个人奋斗提供条件。个人应突破自己的“小时代”,实现集体意志力,国家与个人才能更精彩。
最后,潘维教授认为,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出色,个人的奋斗才会被承认。同时,个人的奋斗也离不开群体,没有群体就体现不出个人的出色,没有群体个人也不可能出色。
中青两代学者对于“中国式奋斗”的阐述虽然各有不同,但有趣的是,好几位学者都提到了一个话题:电影《小时代》和风靡网络的《小时代》的主题曲《小确幸》。他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提醒年轻人,莫要满足于生活在自己的“小时代”中,不要只享受着自己的“小确幸”,奋斗才是中国青年该有的本色。
本报北京1月15日电
实习生 高源 本报记者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