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伟大时代的勇毅之举,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舟至中流,击楫勇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坚定的决心和担当、坚毅的勇气和智慧,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改革呈现出渐次展开、破浪前行的壮美景象,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拥护改革、投身改革的热情与日俱增。
保持战略定力——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落实今年改革任务的责任重、要求高,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及早部署,精心组织,提高改革方案质量,加大改革落实力度,深入开展改革督察,努力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问题。”——习近平
2015年最后一天,全国政协礼堂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加快推进各领域改革,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改革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
进入关键之年,改革大船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继续向深水区挺进,许多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方案提上日程,前期出台的改革举措也进入落地阶段。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出席重要会议还是到地方考察调研,始终关心关注着改革进展,总结改革规律,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引领着改革航船在正确航道上破浪前行。
一年来,中央深改组召开11次会议,频次更加密集,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数量更多,涉及领域更宽,推进程度更深。数字背后体现的,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更加注重立足全局谋划和推动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构架。改革,融汇其中,提供动力。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把握改革的内在联系,运筹全面深化改革这盘大棋局。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党中央坚持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把四中全会提出的190项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与三中全会部署的336项改革举措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让改革在法治下有序推进,法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时至今日,发展与改革高度融合。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党中央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改革举措往前排,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改革行动,依靠改革为发展添活力、增动力。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中央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着眼内外统筹、破立结合,破除阻碍对外开放的“绊脚石”,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基础性、支柱性、引领性重大改革的任务尤为紧迫。党中央更加注重对各领域改革进行一体构思、统筹谋划,更加注重改革配套、串点成线,集中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一些重要改革呈现“排浪型”“板块式”推进态势,“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日渐清晰。
更加注重狠抓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努力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改革进入深水区,唯实,才能真正解决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唯实,才能真正冲破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唯实,才能体现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
在狠抓落实上,党中央既有决心,也有办法。
一年来,坚持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提高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力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不能随便“翻烧饼”。
正是以这种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党中央在推动改革方案有序出台的同时,严把方案质量关,抓实问题、开实药方、提实举措,不断增强改革措施穿透力。
一年来,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为推进改革凝聚共识。
党中央强调以改革精神谋划和推动工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同时,注重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汇聚起全社会支持改革的正能量。
一年来,督察工作成为抓改革落地的“助推器”。
党中央对已出台重要改革措施的实施情况开展督察和跟踪问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进整改落实,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各地区各部门针对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的督促检查行动纷纷启动。
更加注重试点先行和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共谋改革发展大业的良好局面。基层,既是保证改革成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激发改革活力的“末梢神经”。能否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事关改革成败。
党中央把试点先行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对一些难度大的改革,中央定方案,地方趟路子,统筹部署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试点对改革全局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党中央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及时从基层改革实践中“取经”,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
无论是自上而下部署的改革试点还是自下而上发起的改革“微创新”,人们已然看到,过去一年的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方案出台和举措落地同时抓,使改革措施直透基层,改革成果直达百姓。
外界评论,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气。这场改革必将名留青史。
适应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也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改革方向盘,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习近平一语中的。
事不避难者进。
一年来,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逐渐成型,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快孕育成长——
《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5年,中央深改组4次开会审议的改革方案涉及创新驱动,足见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分量。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无论考察调研,还是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驱动念兹在兹,多次强调要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环境。
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活力……改革先行先试,由点及面,带动整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
针对科技领域“资源碎片化”“九龙治水”等顽疾,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意见……2015年,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经济形态的土壤上深耕细作。
一年来,着眼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配套的各项改革举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渐成合力——
2015年伊始,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抛出这样的问题:中国领导人早就想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在2015年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吗?
8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摆放在了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案头。
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也是“硬骨头”。为慎重起见,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深改组会议对方案审议后,又提交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这份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最终出台。
迎难而上,冲破利益藩篱革除沉疴;稳步推进,确保改革不偏离航道。
2015年,紧紧围绕增活力、强监管两个目标,党中央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力度、节奏,制定多个配套文件,对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
一年来,着眼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价格改革攻坚战全面打响——
2015年4月,通过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工商业用电同价,将燃煤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工商业电价每千瓦时分别降低约2分钱和1.8分钱,此举为用电企业减轻负担约600亿元。
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启动,非居民用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并轨,药价改革全面实施,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2015年,价格改革迈出的每一步,无不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却又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推动改革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2015年9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就价格改革出台文件,价格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已然清晰。全面修订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又放开、下放近40项商品和服务价格,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
一年来,着眼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在中央深改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4个“坚定不移”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新的开放理念。
审视国内,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增长新动力不足和传统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放眼全球,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深度调整之中。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
从顶层设计出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见到启动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扩围到完成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体制机制障碍相继“破冰”,改革步步推进。
这一年,《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为农村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这一年,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领域改革稳慎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党中央对改革的理性思考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党中央综观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201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砥砺前行,释放出巨大制度潜力,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通更加广阔的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 构建法治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习近平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面对新形势新发展,201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大局着眼,固基础、破难题、谋长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去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有“管法的法”之称的立法法作出重要修改,进一步明确立法权限,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对于更好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深远。
进一步健全立法工作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按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作出授权决定,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年终岁尾,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首次以专题询问的方式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问题尖锐、切中要害,国务院7个部门负责人准备充分、坦诚作答。
这是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探索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重要制度创新。
——以制度筑自信,以民主聚共识,运用改革的办法,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015年全国两会前夕,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其中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7种协商民主渠道的提法引人注目。
推进政府协商,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听证机制、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加大人民团体协商力度,探索新经验。年内出台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更是从操作机制上将协商民主落到实处。
观察者认为,我国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改革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
2014年10月,中央深改组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一年后,又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为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提供了遵循。
党的群团工作在2015年也迎来“改革年”。在主席团成员中提高一线职工比例,在领导班子中增设农民工兼职副主席,精简机关编制补缺口强一线……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后,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市、重庆市,以先行试点推进群团工作改革创新,着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破解改革难题,厘清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夯实法治国家的基础。
依法履职做好8件事、行政决策把好6道关……年终岁末,一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磅文件”《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
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在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一年来,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开展国务院部门权力责任清单试点,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审计监督制度。
舆论认为,法治政府“进行时”正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敢于打破利益藩篱,敢于动真碰硬,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一头连着国家政治体制,一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进入2015年,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改革,既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也是难啃的“硬骨头”。
抓住改革“牛鼻子”,先积累经验,再由点到面有序渐进。
在上海,率先成立了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任命了新中国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在广东,开出了“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法官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错案如何追责,一目了然。在湖北,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全部实施了财物由省级统一管理。
从第一批到第二批,试点地方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去年底,中央深改组第十九次会议决定,2016年在北京、天津等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适时推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这意味着在全国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改革,既要勇于触动奶酪,又要敢于向顽瘴开刀,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给“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架上高压线;在深圳、沈阳设立巡回法庭,“去地方化”避免了司法审判受到干预;出台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意见,律师执业权利进一步保障;深化公安改革,一批批着眼于便民利民的举措相继推出。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一年多来,改革成效逐步显现。统计显示,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后,全国各级法院共登记立案数量同比增长近3成,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0%,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好照进了百姓心田。
激活“一池春水” 筑牢文化“软实力”——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
实现中国梦依靠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要依靠文化、体育等软实力。如何打造过硬的软实力?
还是要靠改革。
一年来,一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旨在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的改革在文化领域持续推进。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
人们清晰记得,一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出总书记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邃思考,也为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路径。
国有文化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发挥着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如何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已成为加快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2015年7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重点就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中有关内部组织架构、绩效和薪酬考核、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资产监管运营、干部人才管理等提出具体意见。
专家对这份文件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意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有高原、缺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中肯地指出了当下文艺创作的短板。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顶层设计出台,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勾勒出清晰可行的路线图。
在创新推动下,文化创造活力明显增强,一大批精品力作涌现出来。文艺界人士称赞,改革让文艺回归本身,文化事业迎来持续繁荣的春天。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成果。
文化的本意,指向“以文化人”。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获得感,这是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破解的又一重要课题。
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突破口。
2015年初,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向社会公布。10月,《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改革一大亮点。
“以前地处偏远,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特别少。自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生活一下变了样!”说起改革带来的变化,内蒙古的牧民们直竖大拇指。
——将足球改革作为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
2015年11月21日,广州恒大再夺亚冠冠军,给饱尝败绩的中国球迷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一支俱乐部的辉煌,掩盖不了人们对中国足球的担忧。
“发展振兴足球,必须克服阻碍足球发展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为足球发展振兴提供更好体制保障。”经过反复酝酿,《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提上了中央深改组的议事日程。
中国足球协会与体育总局脱钩,不设行政级别;建立违法举报机制,打击“假赌黑”;推动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足球事业与足球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条条切中中国足球时弊、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改革措施,不仅将足球发展推升到国家高度,也为中国体育改革打开了突破口、开辟了试验田。
回眸2015年,文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还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探索在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开展特殊管理股试点,改革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制定扶持地方戏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以改革促活力,文化建设春色满园,生机无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正在从理想变为现实。
给人民更多获得感——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
“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习近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改革的奋斗目标。社会领域改革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要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一年来,党中央进一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高含金量的改革举措。
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1月1日凌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室里,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婴呱呱落地。这是绍兴市在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迎来的第一个宝宝。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国家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出生那一刻起,人们就面临着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的保障需求,改革是民心所向、民生所需。
——强国富民,育人为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地区。补足短板,才能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更多的人通过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近些年,我国基本公共教育供给水平虽然在逐年提升,城乡之间不均等程度逐年降低,但是城乡义务教育失衡问题仍然严重。
为促进教育公平,2015年集中推出一系列改革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决定,旨在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所有在乡村坚守的教师们送上“定心丸”;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助力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
——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钱袋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015年,相关改革稳步推进,包括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制定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的意见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方案,等等。
不少人群的工资收入发生了变化:330万乡村教师和130万乡村医生收入更有保障;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现调薪;国企负责人薪酬与考核评价直接挂钩;近8000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迎来“11连涨”……一系列改革举措正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就业,是民生之本。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下限,同时围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意见的出台,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这一方针的细化落实。
在各项改革措施的保障下,我国实现了连续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200万以上。
——完善的社会保障网,是让百姓有安全感的“兜底网”。
养老金“并轨”,医保城乡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2015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这一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顺利实施,养老金基本制度安排的“双轨制”走向终结;异地就医报销结算走上了“破冰”之旅,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统筹地区范围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规范运作实现保值增值;临时救助制度在全国各地实行,以法治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生活保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曾经,和全国多数地方一样,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福建省三明市领导班子的一道难题。全市职工医保连续超支,医药总费用增长远远高出GDP增速。在难题面前,三明转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通过改革给群众送实惠,做到了既降低百姓就医负担,又控制医保支出。
与福建三明医改共同推进的,是全国的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截至2015年10月,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4148家县级公立医院推开综合改革。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100个城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
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社会体制改革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攻坚克难,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路径和保障,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更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重要原则、总体目标,提出改革任务和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习近平
“阅兵蓝”是2015年北京人最“赞”的颜色,人们渴望这样的颜色天天见,渴望跟PM2.5口罩说再见。
就在此刻,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正进驻河北省开展为期约1个月的环保现场督察。
“央字头”环境保护督察查什么?
主要督察省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解决和处理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解决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不作为”。
生态文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面是人民对碧水蓝天殷切期盼,一面是经济转型势在必行。面对既要“稳”又要“转”、更要“进”的三重挑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关键之年持续发力。
沉重的环境欠账下,生态建设如何破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最强决心激发最大智慧。
一年来,党中央坚持以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目标,加快顶层设计,提出系统措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系统化制度建设是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
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一揽子审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出一套理念先行、目标明确、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1+6组合拳”。
总体方案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改革总目标:到2020年,构筑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6大改革方案从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和监管责任、建立环境监测新格局、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统计调查制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等方面作出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
制度设计绘就宏伟蓝图,实现目标还需真抓实干。
——试点先行、攻坚克难是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
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对这个西部省份提出殷切希望:“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作为“先头部队”,贵州实施了“绩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3项制度,被称为干部要过的3道“生态关”。半年过去了,仅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项,就已向有关部门移送违法事项50余起。
大气、水、土壤是向污染宣战的三大“靶心”。
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水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38项举措一一落实到相关部委,可实施、可考核、可追责。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首选“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相关工作在青海省全面启动。
江西探索实施覆盖全境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海南试点经济社会、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多规合一”;福建三明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尝试生态环保综合改革……
试点先行和攻坚克难中,发现了新问题、找到了新办法、积累了新经验,对改革全局起到了突破、引领、示范作用。
“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同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
中国正以改革的魄力与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履行庄严承诺,兑现大国担当。
管好“关键少数”——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关于从严治党,党中央的态度很鲜明,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入地而不是表皮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在从严治党上进一步做起来、实起来。无论哪一层级、哪一领域的党组织,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党赋予的职责,按要求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习近平
2015年12月,一份上海市委呈报的总结材料摆到习近平总书记案头——
截至10月底,整体规范工作基本完成,共对18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规范。112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已退出经商办企业活动;10人调整现任职务;1人辞去现任职务……
这些数字显示,经过半年多试点,上海市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的改革已开始收效。
这只是一年来党中央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体制改革出台的“硬招实招”中的一项。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从加强组织建设到健全党内法规,从立起纪律规矩到层层落实责任,从深化反腐斗争到从严管理干部……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体制改革不仅节奏加快,更逐步向源头治理、防患未然的更深层次挺进。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
一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党中央“把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的要求,不断建立起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
从明确“下”的标准,到规范“下”的方式,再到疏通“下”的渠道,改革剑指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老大难”问题,整治为官不为、破除懒政怠政,力促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从制定实施细则加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到专门制定规范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改革不断强化对“关键少数”的日常管理监督。
从实行职务职级并行,为县以下机关公务员开辟上升渠道增干劲,到修改条例完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让干部强能力,中央对党员干部既有严管厉治,又有激励关爱。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与时俱进、日臻完善,把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总结提炼出来,努力让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颁布,指明道德高线,划出行为底线,凸显纪严于法,实现纪法分开。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刊登评论形容:“新条例整合明晰了党员的‘负面清单’。”
巡视工作条例的修订,则进一步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巡视工作的新要求和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上升为制度安排,巡视“利剑”更准、更快、更灵活。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事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70年的党组制度首次立规、实施近20年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首次修订,党执政治国的组织制度基础更完备,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不仅如此,党中央还建立党内法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
一系列举措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向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目标不断迈进。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2015年,纪检体制改革引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走向深入,着力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大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法治环境和政治氛围。
两个“全覆盖”凸显党内监督更加成熟有效。中央巡视实现对央企和金融单位全覆盖,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案件线索过半来自巡视;中央纪委派驻机构首次全面覆盖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改变“牛栏关猫”现象,实现派驻监督无死角。
层层传导压力促进管党治党责任落实。过去一年,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成果更趋巩固,失责必问渐成常态,一级抓一级、层层强化责任担当的局面逐步形成,推动全党动手筑起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支撑,一些党组织纪律松弛、组织涣散的局面被有力扭转。
实践“四种形态”推动纪律审查转型。坚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执纪监督新趋势重在抓早抓小、意在治病救人。
多措并举强化执纪者自身监督。从多次“清理门户”、破除“灯下黑”,到实施“三个提名考察办法”落实纪委双重领导体制,再到持续“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严防职能发散回潮反弹,守林护林的“啄木鸟”队伍更可信赖。
多管齐下,破立并举。彰显着改革创新精神的管党实招、治党实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更加坚强有力。
推动改革落地生根——督察工作全面启动
“要用好督察、检查机制,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向下延伸,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落地生根,都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
2015年12月21日,改革督察组一行来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农业部。
“年初,我们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改革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发现存在着工商企业跟风进入农业领域等突出问题,要求农业部牵头整改。今天,是专门过来‘回头看’的。”
拿出农业部半年前依据督察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督察组逐一对照检查……
从精心选取督察题目、深入基层“全景照相”,到形成督察报告、发出整改通知,再到限期反馈整改情况、适时开展“回头看”,2015年,各地区各部门督察工作纷纷启动、扎实开展。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之年,前期已出台的改革方案纷纷进入实施阶段,抓落实的任务越来越重。
“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综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凡论及改革问题,始终强调“落实”二字。
督察随即成为打通改革堵点、确保改革落地的重要“抓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中央深改组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督察工作,配备专门力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及时下发扎实开展改革督察工作的通知,指导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狠抓落实责任。
以问题为导向,督察项目精准聚焦——
改革方案量大面宽,涉及各个地方、部门、行业、领域,内容广泛,千头万绪,督察工作不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年来,督察工作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改革部署,从出台半年以上的重大改革方案中选定的督察项目,覆盖了六大领域的改革任务。
其中,既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的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开展海南省和28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等重大项目,也有人民群众期待迫切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等民生项目,还有实施难度较大的土地、环保、医改等项目。
为掌握第一手情况,督察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问题导向,看现场、听汇报、提问题、查资料、访群众、做评估,工作面覆盖36个中央和国家机关、25个省区市、55个市区县和部分企业、乡村、科研单位等。
一年来,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督察反馈了大量改革实施真实情况,为党中央统筹推进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正在形成自上而下、层层抓落实的强大态势。
推动上下联动,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自查。为把改革落实的压力从中央向下传导,各地区各部门对中央已出台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开展自查、督察。
贵州改革督察体现求深、求实、求精、求活特点,江苏坚持改革督察制度化、考核网格化、重点督察个性化、成果推广示范化,广东注重发挥督察工作在推进改革中的联络员、协调员、参谋员、督察员、宣传员作用,一大批有关改革督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涌现出来;
湖北建立改革立项论证、分级督察、分类考评3项制度,拟定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条例,安徽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督察考核办法,福建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从制度上确保改革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四川开展精准督察,江西开展“走基层、报实情”活动,湖南组建改革督察专员队伍,内蒙古着力打造改革“协调中心”“研究中心”“督察中心”,使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推动改革方案落地见效。
层层传导压力,及时反馈情况,加大整改力度,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方案落地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真正起到了抓落实、促整改、增实效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
2015岁末,中央深改组第十九次会议对2016年改革督察工作作出新的部署——
“要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更好发挥督察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要排队督察,重点督促检查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
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就一定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新的强大动力。
(记者霍小光 张晓松 华春雨 安 蓓 陈菲 余晓洁 胡浩 史竞男)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