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民歌中能听出历史融合的痕迹

本报记者 孙震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19日   07 版)

    魏小石,“塔石”音乐档案机构创始人

    当下很多流派的音乐,都不断加入民歌的元素。旅游时,民歌表演也成为展现当地文化的一种方式。2011年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音乐人类学博士后,魏小石就专注于民间音乐的田野采集。他的采集对象多是少数民族的民歌,遍布甘肃、云南、新疆和福建等地。在他看来,在一段民间音乐作品中,既能看出历史沿革的轨迹,也能发现民族迁移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你怎样采集民间音乐?

    魏小石:文献肯定是我了解一首民歌的第一步。我需要了解的是别人是如何来描述和解释这种音乐的。这些文献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和人文情怀。

    对音乐调研者来说,实地采访最重要。这个过程之中,可以收集到第一手的信息。我有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询问音乐的故事,上述的问题大多都可以得到解答。如果音乐的当事人已经不在世,我仍然可以向认识他的人询问,甚至是向有过类似音乐体验的人询问。如果调研的音乐已经不是现世的,是很早之前存在的,我仍然可以向一些熟悉那个年代的人们询问,询问一些当时的世风、当时的习俗、当时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

    中国青年报民族或者地域特色是如何表现在音乐中的?

    魏小石:民族的“特色”,主要来自音乐中对共同祖先的记录,比如蒙古民族的人们都在歌唱成吉思汗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民族特色,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哈萨克民族共同歌唱哲学家阿拜、乌兹别克民族共同吟唱纳瓦依的诗歌。地域的“特色”,我认为主要是音乐中对某个地区的引述,可以是主题性的,比如歌唱的某座山、某条河、某个故事主题。

    中国青年报国内哪个地方民族音乐的采集给你印象最深?

    魏小石:当然是新疆,那里是我做的调研最多的地方,也是我相对了解的地方。目前我正在操作三个关于新疆的音乐项目。

    学习当地语言的经历也让我感受颇深。无论是做音乐产品还是做音乐研究,最终,我们做的其实是语言——关于音乐的语言。

    中国青年报那些音乐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魏小石:和我接触的音乐人们,生活状态很不一样:有的是职业的艺人,有的有其他的职业,有的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的则是完全在生活的闲暇参与音乐活动。物质方面,有的很富有,有的很贫困。见识这些非常不同状态的音乐人,让我相信一种多元的音乐状态。

    说得具体些,就是每种音乐的形成,可能都有很独特的经历和过程。

    中国青年报民歌中能听出历史融合的痕迹吗?

    魏小石:在我看来,是可以的,主要指的是民歌包含的那些传说故事。比如一些哈萨克的曲子,会讲一些“巴特尔”的故事,有的是成吉思汗时代的故事,很明显,这是古代的游牧族群的故事,其中必然有着很多多民族背景的东西。

    在四川的时候,我们做“抬工歌谣”。在这个歌谣里,文化形式一直存在,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的话题。现在不需要人工打石头了,“抬石”的人转而去“抬丧”,那么音乐氛围上就没那么沉重,这就是变化的痕迹。

    中国青年报民间音乐的灵魂是什么?

    魏小石:民间音乐的灵魂是个体和个性。无论什么时代,最重要的都是“你自己”想在音乐中说些什么话。最核心的这部分,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而且,这种核心的东西是强求不来的。民歌中往往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自身认同感,而如何把关于认同的想法在音乐中表达出来、传播出去,需要探索。

    中国青年报不少人对民歌的印象还停留在王洛宾或者“亚克西”阶段。这是为什么?

    魏小石:因为当前在我们国家,很多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还没有做,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民间音乐资料的分享、传播、阐释、理解。人们总是想搞融合、高端的东西,忽略了这些关于民间音乐最基础的知识。所以,很多国家投资的文化项目,以及制作的CD,因为缺乏对民族文化细节的了解,做出来的都是想当然的面貌。

2015年全国快递业东部地区物流增速开始放缓
2015年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看到朋友圈谣言 仅22.9%受访者每次都主动辟谣
民歌中能听出历史融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