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史林折枝

惦念一张画

张天行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5日   02 版)

    ■朋友因一张画或一张唱片等聚到一起,清茶一杯,欣赏评论,新见迭出,有时各有所好,甚至不免还要争论一番,战罢相视而笑,这也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啊! 

    金岳霖先生晚年回忆: 

    上世纪30年代前后,“我在清华教书不是一、三、五的课,就是二、四、六的课。我总是头一天晚上就到了学校,一、三、五居多,遇到这样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总是到燕京大学去找黄子通先生。我们虽然都是教哲学的,然而谈的不是哲学。他有些中国山水画,其中有一张谢时臣的,他自己最得意的是董其昌,我最喜欢的是谢时臣的。有机会就要去看看它。因此,我同黄先生也成了朋友。” 

    邓以蛰先生收藏的画也非常多,山水画尤其多,“我一有机会就到他家看山水画,邓先生懂山水画,如请教的话,他也乐于讲解”。

    因为喜欢一张画,就想着常去看看。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冯友兰先生在悼念金先生的文章中,曾称之为嵇康式的魏晋人物。魏晋人物与魏晋风度相连,比如,人们经常提及的他与林徽因梁思成一家的情谊。上面所述,也是一个小的侧面,供我们和后人追想金先生的内心、情趣。 

    海外学者陈之藩先生也有类似的经历。 

    他在台南教书时,在一位朋友的研究室里看到一张画。画面很简单,只有一种颜色:浅的蓝像天,略深的蓝,一定是海了。看这画时,就好像经由一扇明净的窗向外望到天与海。天是十分之七,海是十分之三。“我坐在这位朋友的研究室里等他回来,他回来了,也没有与我谈话,我也知道他回来了,二人是共同欣赏这画吧。‘我不解,为什么这张画如此简单,而力量这么大!’我好像自言自语地向他说,又好像是在问他。而这位又是诗人又是医生的朋友说:‘我不论在外面碰到什么麻烦,回到屋里来,看到这张天与海的窗,心情就会立时 沉静下来。’这类的窗子在这种角度下的风景,在台南是不难找到的,而这张画比真的风景还要真实。” 

    画比真的风景还要真实,这是很高的评价,要画到怎样的水平才当得起这句评语?有机会当找来观赏观赏。 

    后来陈之藩先生旅居香港,常去台南,一来去看这位朋友,聊天;还有,是去看这张画。又过了几年,他无意中才知道这张画的作者是俄裔美国画家罗斯科(Rothko),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 

    两位名人的轶事,除了给人古朴淡雅的感觉,还有别的方面的启示吗?金先生是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在中国20世纪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陈先生是电机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散文名家,在港台地区有相当影响。他们跨出专业,对一幅画长久深情关注、欣赏,显示了从容的生活态度、较高的艺术修养,对他们的人生、学术创造应该发挥了潜在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我们的文化学术界非常急迫地呼唤创新、超越,然而不少研究者的素养、基础明显有些单一,这制约着水平的提高,虽然如急行军般研究、撰写,但成果离创新距离尚远。文化学术的发展繁荣,自有规律。在最高层次上,文化学术各领域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启发促进。对专业外的某些学科领域,有从容学习、欣赏的经历,对我们情感的丰富、人生的创造确实有帮助。 

    “火炉一砌,老朋友的画就挂上了”,在一篇哲学论文里,金先生曾这样写道。多么高雅的场景!这里说的画就是邓以蛰先生的画。 

    朋友因一张画或一张唱片等聚到一起,清茶一杯,欣赏评论,新见迭出,有时各有所好,甚至不免还要争论一番,战罢相视而笑,这也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啊! 

开辟发展经济学的新境界
学者热议:21世纪农村调查看中国
惦念一张画
中国如何积极应对TPP
亚投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