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月,张庆慧忙活了一件大事。她参加了青春志·第二届北京青年美术家艺术嘉年华艺术展览,几件作品在展览上收获了不少好评。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青春志的展览了。因为这个平台,更多的人开始喜欢这个画油画的艺术女青年。
青春志,这个用美术创作的形式展现北漂青年艺术家在北京奋斗的青春、梦想与未来的平台是团北京市委青少年艺术服务中心专门为在京漂泊的艺术青年打造的,目的就是给那些在困顿中的艺术青年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他们都曾面临困境
刚来北京时,张庆慧可没想过会有一个组织来义务为他们办展览。
几年前,张庆慧和丈夫秦泗伟从山东老家辞职来到北京追求梦想,但现实的骨感让她感受到了实现梦想的艰难。
那时,因为初来乍到,他们的事业发展的并不是特别顺利。
“那时能够参加的展览不多,也经常会碰钉子。”秦泗伟说,他常常不知道该如何跟那些商业机构打交道,“推销”自己的作品。
为了得到市场的认可,两个人只能蜗居在北京的宋庄潜心创作。
80后的胡桂东曾经的境遇则更加尴尬。2008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他就一直在北京漂泊,他希望用自己手里的画笔为自己描摹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很艰难。”胡桂东说。
曾经他遇到过太多的拒绝。最初,他常常会给机构投稿,可是每次都不中。他找到画廊,奉上自己的作品,也常常只是换来一句“你就放这儿吧”的敷衍之语,对方甚至连沟通的机会都没有给他。
他也努力过想要参加一些专门针对初创的年轻人的艺术展览,但也失败了,“这样的展览太少,而且门槛很高,都是那些小有名气的人才能参与,我挤不进去。”
“之前没想到这条路这么难走,现实比我想象的要残酷。”他说。
因为作品卖不出去,胡桂东的生活也变得难以为继,有时候只能靠东拼西凑来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5000块钱过了大半年,“包括租房,买材料,吃饭。”
艰难,在北漂的艺术青年中可能是除了梦想最平常的一个字眼了。
“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流浪歌手汤华斌说,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生活状态。
汤华斌,来自云南临沧,已经在北京漂泊了七年,在圈里,大家都叫他“阿龙”。从大山的贫困农家走出来的他立志要在音乐界闯出一片天地,可是这条路太难了。
7年前,刚来北京的汤华斌身上只有100块钱,连房子都租不起,只能住桥洞底下。“我也住过好几年地下室。”即使到现在,他发行了自己的唱片,经济状况也没有好多少。
不过,在他看来,经济并不是他面临的最大的困境,而是没有展示的机会,“我希望能够多一些平台,让我唱歌。”
在北京,张庆慧总觉得北漂的艺术青年这个群体有点边缘化。她不知道该去哪儿交社保,她不知道生病之后该去哪儿报销。在宋庄,她已经见过太多贫寒的艺术家因病去世,在他们生病需要钱的时候,往往只能是圈里的人为其捐款。
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而对于少虎来说,大学生戏剧节是团北京市委给予他的最好的平台。因为这个平台,他和他的剧社可以有机会一年在大学里有三场演出。
从大学校园里就开始做话剧的于少虎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前几年话剧市场并不火热的大环境下,他亲眼见证了很多小剧社的“灭亡”,而他却大浪淘沙般地坚持到了现在。
“我们也就勉强达到收支平衡,要想创收很难。做话剧要资金,租剧场要资金,演出宣传什么的都要资金,但往往投入和产出又不成正比。”正是因为这样的状况,大学生戏剧节对他来说就颇有点雪中送炭的意味,“让我们有演出的机会,也能提供演出资金。”
去年,于少虎看到大学生戏剧节在招募剧目,他就把自己剧社的演出资料和视频寄了过去,没想到就这样被看中了。
“可能因为我们的话剧题材跟校园接近,比较接地气。”他说。
不过一年在一所高校三场的演出对他来说还远远不够,他希望能进入更多的高校演出。
对胡桂东来说,青春志北京青年美术家艺术嘉年华艺术展是一个窗口,因为这个窗口,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青年,他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同行切磋。
第一次参加完青春志的展览之后,让胡桂东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人会看上自己的作品,而且作品还被拍出了15000元的高价。
同样觉得意外的还有张庆慧。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北京团市委的征稿,参与到了青春志北京青年美术家艺术嘉年华艺术展,在那里,她看到了更多同行的作品,观摩到了更多的画风。
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在那次展览之后,有人因为喜欢她的作品通过网络找到了她,直接促成了线下的合作。
“因为青春志,我还认识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老师,带给我一些其他的展览机会。”张庆慧说。
让北漂的路多些温暖
“他们独自在北京生活面对陌生的环境、高昂的生活成本,艺术创作道路尤为艰辛。”在对于“北漂”艺术青年的调研报告中,这样描述这个群体。
去年,当在鼓楼的大街上“偶遇”团北京市委青年艺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时,汤华斌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到底能带给自己什么。
直到他收到团北京市委的活动邀请。
“像他们组织的青年艺术展,还有大学生戏剧节,都会邀请我去给他们做表演。”他说。
此后,汤华斌成了团北京市委各种活动的“常客”。
漂泊的生活不好过,时不时地来场演出赚些费用对汤华斌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像汤华斌这样的困境艺术青年,团北京市委一直在关注着。
在北京,胡桂东以前从来没想过能够享受到什么“免费的午餐”。可是在团北京市委组织的活动中,这样的“午餐”还经常有。
去年他就免费上了一个叫做中俄大师班的课程,在四天的学习里,俄罗斯的艺术大师为他带来了一次艺术的视觉盛宴,“他们的绘画技法和绘画理念都让我觉得大开眼界。”
在张庆慧的记忆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让她温暖了很久。
去年2月份,北京青少年艺术服务中心陪一些艺术青年在宋庄过了个小年,大家在一起写春联、包饺子,这唤起了张庆慧久违的感动。
“以前从来没有人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第一次觉得有组织在关心我们了。”她说。
为了关注帮助更多的艺术青年个体,2014年青少年艺术服务中心通过社会募捐、机构捐赠的方式,聚集资金成立北京青年艺术家发展基金,资助艺术青年开展交流采风、个人演唱会、作品展览等活动,助力他们发展。同时关注那些因疾病陷入生活困难的青年,传递社会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