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早7点半,王树方都会背着音响设备和一摞登记表,乘坐四五十分钟的公交车,赶往长春市牡丹园,张罗相亲活动。今年68岁的王树方是牡丹园相亲会会长,义务“红娘”当了10年。
王树方最初张罗成立相亲会,是为了帮大儿子找对象。2005年11月11日,王树方和几位老人参加了当地电视台一档给儿女找对象的节目,“没啥效果”。他提议在公园里弄个定期的相亲活动。
牡丹园相亲会,参加的多是父母。信息表挂在两棵树之间栓的绳子上。最早只有十多个家长,为了扩大参与人数,王树方主动联系媒体,经报道后,首个周末就有700多名家长前来。第二年的“七夕”活动,人数超过3万。
口口相传,牡丹园相亲会成了长春人相亲的首选去处。现在,牡丹园相亲会有核心志愿者11名,大部分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最年轻的是“70后”。
除公园内的相亲会外,牡丹园相亲会还成立十多个QQ群,分为“80后”群、“70后”群和离异群等。志愿者会不定期组织群友参加徒步、聚餐等活动。“不能只靠家长,得鼓励年轻人自己走出家门,认识新朋友,”王树方说。
相亲会成立第二年,就有夫妇抱着孩子到牡丹园来道谢。王树方开玩笑说,“第一代牡丹园宝宝诞生了。”
王树方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就是通过相亲会认识了一位姑娘,二人已结婚多年。
参加牡丹园相亲会活动的人群,遍布各个阶层,有副市长的女儿,也有打工一族。据王树方的不完全统计,10年来,通过牡丹园相亲会相识并结婚的青年男女有5000多对。
牡丹园相亲会不仅为长春居民提供婚恋交友信息,还专门有志愿者服务长春籍在外地工作的人。
现在,主动给年轻人介绍对象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拍担责任,有的则介绍几次不成功后作罢。65岁的志愿者袁柏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邻里对门多年都不熟悉。公益相亲会这种形式很有必要。”
作为会长,王树方买了不少婚恋心理学的书。“现学现卖”,相亲会现场,他拿起话筒,打开音响,宣传起他眼中的正确择偶观:“要找有能力,而不是富二代,有能力的人能把穷日子过富”,“正视自己,看清对方,不要五分条件硬要找十二分的”。
牡丹园相亲会掌握的数据显示,征婚人群中,男女比例为四比六。“剩女”多是高学历和高薪水,而“剩男”则各方面条件都差些,征婚双方出现了断层,王树方说。
帮自己孩子找结婚对象,还是应该“门当户对”,这是相亲会成立10年来没变的规律,多位老志愿者告诉记者。
今年60多岁的汪春华,在牡丹园相亲会当了6年志愿者。起初来牡丹园,是为给女儿找对象。转眼6年,女儿的婚姻还是没有着落。
汪春华女儿从前是民办中专的英语教师,因为不是在编教师,相亲时,事业单位男青年的家长们看不上这点。国企年轻工人的家长向汪春华打听她女儿状况的倒是不少。“可我女儿看不上工人,希望能找个学历和自己匹配或是比自己高的,说这样才能有共同语言。”
后来,汪春华的女儿离开学校,当起导游,国内外出差,收入可观。但也因此更不好找对象。“男方家长一听她在私企,又是个不能在家常待的导游,就不愿再多聊”,汪春华开始觉得,34岁的女儿能结婚是件奢侈的事。现在,她和女儿的要求是,不管对方是否有车有房,只要求能自立、谈得来。
今年33岁的齐宇(应当事人要求化名),因为大学时就入伍,少与外界接触,找对象的事也耽搁了。前年,他转业成了一名公务员。近两年,他加入了牡丹园相亲会,参加过不少相亲会组织的徒步、聚餐等活动。齐宇说,年轻人得从家里走出来,才能认识更多的异性朋友,找到另一半的速度才能加快。
“有房有车,工作稳定,长相、身高也不错”,王树方说,齐宇的条件在相亲会里算是优质的。有眼缘,性格合得来,女方工作稳定,是他的择偶条件。其间,他也曾交往过一个姑娘,一个多月后,觉得性格不合,分了手。
“找结婚对象还是要看对方的综合素质,诸如身高、外貌、家庭、工作和性格等方面”,今年38岁的李晓婷(应当事人要求化名)说。
8年前,李晓婷的母亲带着她的个人资料到牡丹园找对象。“这姑娘是整容医生,长得漂亮,性格也好”,王树方特别为她留意,先后介绍了20多位,最后与王树方“邻居的同事的孩子”情投意合。现在,李晓婷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表示感谢,李晓婷的母亲拿着两瓶白酒和一桶茶叶到牡丹园送给王树方。
李晓婷说,门当户对并不是个贬义词,各方面和自己匹配的另一半能让婚姻更稳定长久。“我找对象的时候,还不像现在大多要求有车有房”,对她而言,物质条件是可以婚后创造的。
有多年红娘经验的王树方总结,剩男剩女的原因有三:太挑剔、自身条件欠佳和缘分未到。
有些人第一次到牡丹园相亲会,就找到了结婚对象。但也有人兜兜转转,始终没离开过“牡丹园”。10年前,老李的儿子从部队转业到政府部门工作,长相不出众,家境也不是太好,但对女方要求苛刻。老李几乎每周必到。他的儿子如今40多岁,从而立之年找到不惑之年,全家人期待的那位儿媳还没有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