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2月0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刘德濒的“西藏秘密”

“让观众看到并了解真实的西藏”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2月01日   06 版)

    《西藏秘密》剧照。资料图片

    “准确来说,我是用14年磨出了这把利剑。”每当前来采访的记者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西藏秘密》的时候,刘德濒都会纠正。本来,这部戏的创作精准得近似于考古,在电视剧里非常少见。

    继2014年被评为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之后,首部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西藏历史风云和社会变革的46集电视剧《西藏秘密》,不久前刚刚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提名荣誉奖和优秀编剧提名荣誉奖。对于这分迟来的荣誉,该剧的编剧兼导演刘德濒已经非常淡然。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研究西藏历史、文化、民俗十多年,之前曾参与并创作《西藏风云》《回到拉萨》等涉藏作品多部,因对西藏题材情有独钟并有独到眼光而被誉为“西藏专家”“西藏题材第一人”。

    不了解西藏贵族,就无法了解西藏社会本质

    如今,艺术创作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影视创作已经形成了流水线式的快速生产模式。“我的创作速度也很快。从1998年进入影视圈,一般的情况下,一年会出一到两部作品。”但《西藏秘密》不一样,从准备撰写剧本到最终拍摄完成,刘德濒走了整整14年。

    1998年,跟随著名导演翟俊杰拍摄《西藏风云》时,刘德濒看到了很多绝密的史料和档案。18个月的创作结束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西藏上层贵族角度再现这段历史,再拍摄一个新故事给大家看。从那时起,刘德濒就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准备工作。中国美术馆附近的三联韬奋书店的地下室,最里面有排书架放着关于藏学的书,刘德濒是那里的常客,因为太熟悉地形,每次去都能迅速“扫描”到自己需要的那一本。几年下来,他的书房书架上的三层书全部跟西藏有关,社会历史、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摞起来有8米多高。在这些方方面面的资料对比印证中,他寻找着历史的真相。

    除了恶补充电,刘德濒还走访了很多当年历史的见证人,有藏族,有汉族,有当年的贵族,也有农奴,还有一些老战士、老将军,这一“基本功”做了10年,而他对西藏的热爱也与日俱增,旧西藏在他心中渐渐清晰起来,立体起来,对那片雪域圣地产生的表达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从1998年开始,我每年都尝试写这部戏,但每次都说服自己放下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10年,总觉得自己的积淀还不够。”刘德濒坦言,作为一个在内地生活的汉族作者,对西藏文化的了解,想深入到它的内部、想到达它的细部,需要做纷繁复杂的功课。另一方面,他希望《西藏秘密》是一部深刻的作品,是一部反思历史甚至触碰某些敏感问题的作品。不躲避,不绕行,直视面对,这需要勇气,也需要等待时机。

    “2012年是我进入影视行业的第14个年头,《西藏秘密》正好也是我创作的第14部作品,它对我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刘德濒说。

    传奇喇嘛扎西顿珠是如何从一名云游僧人摇身一变,成为西藏显赫的大贵族德勒府里的贵族少爷,践行回到西藏、改变西藏的人生使命的?旧西藏的农奴制呈现出怎样的社会图景?拉萨的上层权贵之间为争权夺利,都耍了什么阴谋诡计?60年前的贵族世家真的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封闭落后吗?西藏神奇的“一妻多夫制”是怎么运作的?解放军解放西藏时发生了什么故事?1959年西藏叛乱的历史真相是什么?……《西藏秘密》2013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首播,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些“秘密”逐一揭晓。

    “通过一些文艺作品,大家似乎了解了西藏。从电影《农奴》中,他们知道了旧西藏受欺凌的农奴;从小说《尘埃落定》中,他们知道了川西土司的历史变迁;从电视剧《西藏风云》中,他们知道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从《康定情歌》《茶马古道》中,他们知道了四川和云南驮帮的传奇故事……但我告诉大家,这些作品中缺少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西藏以拉萨为中心的上层贵族生活。”刘德濒认为,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西藏社会剧烈动荡,翻天覆地的变化波及西藏各个阶层。以往藏族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反映农奴、土司的内容居多,很多艺术家关注的是四川、云南、青海藏区,而不是西藏的拉萨。

    “了解西藏的贵族,对全面了解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西藏解放之前,贵族是西藏社会的核心阶层,他们掌握着西藏甚至西藏人民的命运。”刘德濒说,不了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了解西藏社会的本质和西藏问题的由来,“也许是有禁忌吧,《西藏秘密》就是要打破这个禁忌,这就是《西藏秘密》的价值所在”。

    让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行走

    《西藏秘密》以郭晓冬饰演的西藏喇嘛扎西为核心人物,以“藏人说藏事”的方式展现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西藏种种鲜为人知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表现了扎西为推翻西藏农奴制度作出重要贡献的传奇一生。

    “让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行走,这是我在拍摄中坚持的原则。但《西藏秘密》不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更不是历史教科书,而是一个艺术作品,我就是要用艺术家的客观去还原西藏的那段历史,让观众看到并了解真实的西藏。”刘德濒说,剧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不能说是虚无的。这个虚构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为一个”,每一个角色都有历史原型,他们的故事构成和推动了整个西藏历史。郭晓冬的角色取材于西藏的一位人文大师,沈傲君的角色则代表当时接受了高等教育,思想开明的西藏贵族阶层。黄若萌饰演的德勒家族大管家旺秋,则是“高级农奴”的典型代表,他临死前那一声“来世我也要做一回主子”,喊出了当时农奴们希望翻身得解放的心声。

    为了创作《西藏秘密》,刘德濒不仅研读关于西藏的书籍,更亲身去西藏体会风土人情和文化。他说:“西藏是个纯粹的地方,这里有最单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

    《西藏秘密》中,男主角扎西喇嘛身上被寄予了这样的理想,而且一生都在努力寻找。眼见西藏上层贵族之间的血腥倾轧,以及对农奴的残酷压迫,他图谋西藏“革命”,在印度参加了进步组织“雪域同志会”;回到西藏,又主动结识解放军,了解共产党:让天下受苦人翻身解放,当家做主……1959年以后,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农奴翻身解放的那天,扎西一生都在追寻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我想通过这部电视剧,阐释一个奇迹——从1959年民主改革到今天,社会主义新西藏就是一个人间奇迹。从几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千百年来,西藏农奴当牛做马。民主改革后,农奴翻身做了主人,这不是一个奇迹吗?这就是我们心里真正要去表达的主题。”刘德濒说,当年对西藏的政治历史一无所知,就“不知深浅”地用艺术规律改编了人家写了4年的剧本,没想到却得到《西藏风云》总顾问、解放西藏时任18军52师副政委的阴法唐将军的认可。2008年9月,他带着一份两页纸的《西藏秘密》策划案去阴老家汇报自己的计划。老人当时88岁了,身体非常好。看完策划案之后很高兴,说:“孩子,你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好事,我支持你。”刘德濒说当时自己眼泪差点没掉下来。

    “如果仅从风土人情入手,对藏地文化和民族风情抱有某种猎奇的态度,我就没必要写这部小说了,更不值得我花十几年的时间完成这个项目。正是因为它敏感,别人不敢碰,我才想动它一下。”《西藏秘密》里,刘德濒显然还有更大的“野心”。

    《西藏秘密》同名小说的腰封上有一句广告语:“首部深度透视西藏神秘文化和历史真相的史诗巨制”。在刘德濒看来,所谓秘密,一种是秘而不宣、被掩盖的,一种是被大家遗忘的。旧西藏的历史没有被掩盖,而是被歪曲。某些人故意否认一些重要历史真实的存在,故意否认西藏曾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另一种情形是,那段历史风貌更多地被善良的人们遗忘了,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还有多少人对旧西藏历史原貌、社会风情、人权状况有深入、全面、感性的了解?西藏农奴制已经废除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国内外很多人、包括西藏本地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极少认知。牢记历史,才能走向未来,才能找到民族的根。”刘德濒说。

    西藏的历史和今天的生活紧密相连

    《西藏秘密》的剧本刘德濒整整写了3年,写每一场戏都需要考据,这个人物怎么说这句话,藏族各阶层的习惯应该是什么样,历史上这件事是什么情况,都要件件有据,事事落实。他说这个剧本是他唯一一个不能离开书房写的剧本,因为时刻要查资料,反复拿捏尺度,最困难的时候一集写了一个月,一天写不到一页纸。

    因为触动了民族、宗教和历史的敏感神经,《西藏秘密》的创作注定好事多磨。剧本写好了,可投资人却知难而退了。刘德濒找遍了各大公司,看剧本都说好,真要签合同都不敢干了。直到戏剧性地遇上后来的投资人,江洛金家族的后人。江洛金家族曾是西藏历史上非常显赫的家族。“我的制片人的曾祖父江洛金·索朗杰布就是剧中人物的原型之一,为追求西藏社会的进步,他曾在印度组织西藏革命党;他祖父欢迎解放军进藏,曾是西藏军区干校的第一位大贵族出身的藏语老师,培养了我军大批干部;他的父亲次旺俊美是西藏大学的首任校长。”刘德濒说,西藏有很多这样的大家族,他们是反分裂的爱国者,心向祖国的情怀是长在血液里的。

    “我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藏学的,如果不是14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使我接触到这片神秘的高原,我也不可能了解旧西藏。”当年因为参与大型历史剧《西藏风云》的拍摄,刘德濒才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民主改革前的西藏。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对这个地方竟是如此无知。从那时起,他对西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对1900年到1960年的历史作了全方位的认知,“旧西藏在我的心目中,渐渐清晰起来,立体起来。抽象的概念变成活生生的细节,奇异的表象变成深刻的肌理。我想把我所了解的这一切告诉大家”。

    在刘德濒看来,西藏的历史和今天的生活紧密相连,忘却那段历史,就没有今天的西藏稳定、民族团结,就没有当下西藏民众的幸福发展。

    拍《西藏风云》时,刘德濒是第一次到西藏,“但是我没有高原反应。后来拍《西藏秘密》就更没有了,在那边特别适应,反倒是回来以后开始犯困”。刘德濒笑着说,他和西藏的缘分早已注定。

    当年拍《西藏风云》时,刘德濒跟摄制组第一次走川藏公路。路途中司机有些疲惫,于是大家都坐下来休息,因为好奇,他一个人开始沿着公路往前走,走到远处已经看不到大部队了。忽然看见前方有一群黑压压的骑着马的人向自己奔来,小说和影视作品看多了,还以为是土匪打劫,非常害怕。没想到,这群藏族人把他围在土坑里,为首的大声地问他是哪来的,来做什么。刘德濒假装镇定地回答,自己是来拍电影的,大部队就在后面。为首的不相信地看着他,反复问他需不需要水和食物,要不要带他走一段路。那一刻,这片土地上的质朴和热情深深打动了他。

    刘德濒说自己对西藏题材的热衷,除了西藏文化特有的魅力强烈的吸引,也源于自身的表达欲望。“我想将我所了解到的旧西藏、我所热爱和钟情的西藏文化,用个人表达的方式进行一次诠释。应该说,这种诠释不是历史学家的,而是一个艺术家的;不是官方的、正史的,而是一个个体研究者的。至少,《西藏秘密》带来了一次‘深度关注’西藏的机会。”刘德濒说,有关注,就会有了解;有了解,就会有认知;有认知,才更加接近真相。

    2013年,《西藏秘密》不断掀起收视热潮的时候,刘德濒的又一部大戏《西藏苍穹》启动了。这部戏写的是清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150年历史,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还是西藏题材,还是好事多磨。刘德濒似乎已经习惯了四处“论战”的工作状态,“硬骨头”越啃越有味道。

    “开始是因为对西藏贵族生活、人物关系、典故有兴趣,后来就变成一种愿望,再后来,就变成一种使命。不做成它,好像我跟自己没法交待。”刘德濒说。

“让观众看到并了解真实的西藏”
承载壮乡风情的移动风景线
用爱点亮生命的希望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如何巧打文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