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大厨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成为百万‘富婆’。”今年46岁的沈亚芬说,她1993年1月入职舜宇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当年年底分到的1000多股现在已增持到2.2万股。在公司食堂中,像她这样的股东约有13名。
舜宇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王文鉴说,30年前,他们从4间平房,6万元贷款,8个高中毕业生起家。而今,据最新财年报告显示,2015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来自五湖四海的753名工程师、副课长以上各级各类员工拥有公司股权。
王文鉴道出了浙江省余姚市这家在香港上市公司的“真经”:经过20多年实践证明,“钱散人聚”的分配理念和产权结构,为公司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凝聚了人心,调动了全员的积极性。
相邻的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也用这种理念让普通的打工仔、驾驶员、前台人员等成为了资产百万元以上的拥有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香港友人问王文鉴占有公司多少股份。“我的股份多少你们猜不到。”他回答说,钱散人聚,钱聚人散。1994年企业改制时有两条路径,一种选择是产权向主要经营者及其家庭成员集中,即经营者持大股。另一种选择为员工按贡献大小量化配股,即全员持股。
“白手起家把企业办到几千万元的产值规模,我要百分之六七十的股份都可以。但是,企业股份全归我一个人名下,别人都来为我打工,谁会诚心诚意为企业出力?如果有报酬更高的企业招聘,他们肯定会离我而去,这就是‘钱聚人散’。”王文鉴说。
1995年初,当地政府为表彰王文鉴在企业经营中的突出贡献,奖励他个人一块280克的金牌。企业的财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利益应为大家共同分享。王文鉴二话不说跑到金店,把金牌分解、打造成41枚金戒指,他和40名骨干员工人手一枚。20多年过去了,骨干员工都没有离开企业。
“小的时候分金牌,上市了就分股权。”王文鉴根据员工进厂时间长短与岗位职责,以及所作贡献大小,把企业股份划分给350多名职工,自己作为公司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所占股份仅为6.8%。
四川省乐山市高中毕业生李欢以前在深圳一家外资企业打工,2010年8月拉着一个旅行箱到舜宇找工作,2014年就获得了2.5万股的工程师股权激励,7.5万股的人才进步奖激励。他说,在外资企业工作缺少存在感与归属感,但在舜宇工作10年、20年的老员工非常多。
华振良一直在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当驾驶员,2002年公司允许普通职员平价入股时,他筹集3万多元购买股份,现在价值几百万元。他的同事吴奇宇说,大家就认定了企业,一辈子跟着董事长干。
同样幸运的成为百万富翁的还有公司前台接待员张淑霞。她当时刚参加工作,也没什么积蓄,只分到新海公司0.17%的股份,即85780股。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宁薇说,在普通员工队伍中造就了3个亿元级富翁,13个千万元级富翁,17个百万元以上的富翁。
把打火机产品做到全球市场第二,新海公司董事长黄新华认为,新海从上到下靠他一个人、一双眼、两只手,肯定照顾不到方方面面,企业一直就以创新开放的心态,让更多的人成为股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本报杭州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