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谁需要一个道歉

丁菲菲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2月24日   09 版)

    60多岁的郭英森,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突然会如此红,“半个互联网都在抒情”:如今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原因是,5年前在一个名叫《非你莫属》的电视节目里,这位辽宁抚顺初中毕业的下岗工人研究物理30年,说自己带来的发明能让汽车摆脱轮子的限制,还能让人的生命无限延长。当然,在他谈到的很多“颠覆性研究成果”时,他引用了一个词:引力波。

    于是乎,就在引力波被麻省理工学院证实几天后,这段5年前的视频被翻出来重新火了一把。一个最流行的标题是:5年前他首提“引力波”被嘲讽,如今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若耐心去看看视频里,老郭的这些所谓让人长生不老的理论和几个“科学”图示,稍有自然科学常识的人不难判断出,这样的科学只是伪科学。

    他在节目中提及的引力波、物质波、粒子等等概念,确实存在,却并不能代表老郭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首提引力波”的说法也更是贻笑大方。引力波这个概念来自于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测。按照如此逻辑,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11年前就提到了引力波,是不是也该给蓝猫颁个奖?

    视频里,他被打上聚光灯,各路成功人士担任“大法官”,观众充当“陪审团”,让收视率飙升,把话题引爆。甚至在时隔5年后还被营销大师找出来,当作初中文凭工人率先发现引力波被羞辱的证据,表示“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节目里的老郭,讲话被嘉宾不断打断,他们言辞激烈,刻薄调侃。如今重看视频的人们愤怒于老郭在节目上遇到的不公:人有表达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在接下来一波波的同情和声援中,“首提引力波”正确与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每个人都拥有梦想,这样善良,认真,有梦想且努力的人,值得尊重。即便他们错了,狼狈不堪也值得同情。

    好一碗鸡汤!

    很明显,5年前让郭英森上节目,以及今天再三炒作的营销号,很多人抱着看热闹的心理来炒作郭英森,这样的做法羞辱了郭英森,也羞辱了观众。如果真要道歉,道歉的也该是他们。

    然而,相比于道歉,郭英森和声援他的粉丝需要的是一个劝告。

    把一个人的瞎想当成梦想,完全忽视它可能给其家人以及科普带来的危害,让老郭这类民间科学人变得更偏执,更不可理喻,让他的家庭受到更多伤害,让大众在这场科普中迷失,这只能是碗毒药。

    节目组不尊重人是一回事,却怎么也推导不出老郭与引力波有何关系。这样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为何声援同情者众?瞅一瞅这半个互联网,各类“首提引力波遭嘲讽”、“欠他一个道歉”的标题漫山遍野,混淆逻辑。要知道,当情绪取代逻辑,真相常常不能抵达。

    有人也许会说,老郭提及了引力波,这证明他的理论不是信手沾来,而是真的和科学研究有关。如此话成立,那科学的成本真是太低了,人人皆可用黑洞、粒子、普朗克时间等学术语言,拼凑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可这是科学吗?

    毋庸置疑,真正的科学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上,使用科学训练的逻辑思维来思考,而非凭空妄想。科学本身,与姓官还是姓民无关。

    指责民众愚昧或许太过武断。一个难以规避的现实是当下中国的主流学界在与公众对话上做得并不好,这也映射出当下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以及长期以来“科普”的窘境。

    中国科学院一位科学研究者在文章中曾一语道出真谛:中国的教育普遍只传授科学知识,而很少讲科学精神,几乎不教科学方法,甚至中国绝大部分的“科普”培训和“科普”工作也是如此。为何?科学知识“有用”,但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看不见摸不着。

    若说到道歉,该被道歉的是在这场闹剧中缺位的理智和科学。

谁需要一个道歉
农村窘境:哀叹没有用 论坛开起来
夜夜夜
新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