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65.4%受访者担心失实报道会扰乱公众情绪

66.7%受访者建议加强记者道德教育

本报记者 杜园春 李晨赫 实习生 郭琳琳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01日   07 版)

    近期,一些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不断出现。其中不断反转、反复被辟谣的新闻不仅让民众“看花了眼”,也使人们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担心失实报道会扰乱公众情绪和正常生活。面对不断反转的戏码,66.7%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记者职业操守、道德教育。

    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常天晓(化名)表示,媒体最重要的是公信力,现在很多分辨力比较强的群体对媒体都有不信任感,“这导致即便是真实新闻也会遭受质疑。而对于普通大众,失实新闻的出现很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忧虑、恐慌情绪”。他还提出,一些特定的失实报道会对一个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比如关于某类果蔬的不实报道,会导致农产品滞销,使当地农民遭受非常大的打击”。

    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研究生潘安怡认为,失实报道会使人们逐渐丧失对媒体机构的信任感,也会误导受众对事件的认知。“一些过分夸大或失实的报道,还可能会激化如官民、医患群体之间的矛盾。如果每件事情都需要受众自己去核实,这是社会分工的倒退”。

    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担心失实报道会扰乱公众情绪,63.6%的受访者认为整体舆论氛围会受影响。其他影响还有:新闻媒体公信力、美誉度普遍下降(55.8%),造成信息传播机制畸形发展(52.4%),破坏正常经济和产业秩序(31.3%)。

    潘安怡认为,媒体内部自律或媒体间互相监督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实报道的出现。“另外,新闻事件当事人的维权意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实报道的出现”。

    常天晓则更希望能从立法角度来避免失实报道的出现。“目前已经有谣言入刑,但一般针对公民,而非针对媒体。虽然新闻立法的尺度确实很难把握,而且很多新闻从业者还是会以较高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但若媒体报道失实报道不用付出成本,或惩罚力度不痛不痒,震慑力是不够的”。

    如何有效解决失实报道的问题?66.7%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记者职业操守、道德教育,62.2%的受访者认为应建立传播者事后追责机制。其他依次为:建立长效的辟谣机制(55.6%),强化新闻采编各环节“把关人”的主体责任(54.3%),提高公民新闻素养(30.1%)。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毛湛文认为,新闻媒体机构要肩负报道事实的责任,摒弃图快心理,同时更要建立更正和答辩机制。而对于新闻受众,则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从而掌握辨别谣言的本领。而在失实报道出现后,如何最大程度减小其对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意见领袖应该敢于站出来说出真相。其次,第三方调查机构有待发展,应培养出受众信赖的中立调查机构来独立调查社会的热点、痛点。此外,官方及时站出来解释真相对制止失实报道的传播非常关键”。

破解廉价药乱局亟需建立廉价药国家储备库
61.3%受访者曾被失实报道误导过
65.4%受访者担心失实报道会扰乱公众情绪
受众可将失实新闻看作不合格消费品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