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探索创业人才培育新模式

“农创汇”农业创客孵化基地是如何锻造的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04日   06 版)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完成了又一次“华丽转身”——在四川全省率先成立成都农业创客学院,启动实施酝酿已久的“155工程”,探索农业创客的培育与孵化的新模式,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示范校”。

    这项工程旨在通过打造“农创汇”综合平台,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立志以现代农业为职业的农业创客。

    事实上,经过多年探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已初步搭建了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认知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扶持体系的四维一体创业教育体系,涌现出一批创业之星。

    据麦可思2011~2014年连续四年对该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6%,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14年6月调查该校2010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10.2%,比全国高职院校高4.2个百分点;在学院每年的“就业之星”中,“自主创业”的“就业之星”比例高达占23.3%。


    实施“155工程”,打赢创业“持久战”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而作为一所“农”字头的高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创客往往有着鲜明的“新农人”特色,涉农行业常常成为他们的创业首选。

    凭着生态猪肉,该校现代农业分院学生杨骐荣已赢得了上千万元的“身价”,这个90后的四川农村娃创办的成都乐无忧贸易有限公司,目前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

    刚进入大学不久,杨骐荣就着手计划自己的未来。他发现,对于自己这样一个“浑身充满自由气息”的人来说,创业是必然选择。

    出于对农业的喜爱与了解,杨骐荣开始研究养殖业的生产与流通,终于思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打造真正让人放心的生态猪肉品牌,回归源头,控制生产。

    如今,他的公司已与多家农户、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在终端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一年以来,已有6家乐无忧生态肉业直营店开业。

    在杨骐荣看来,创业是场“持久战”,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很多来自母校、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尽管是我一个人在干,能坚持下来却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杨骐荣说。

    为了让校园里的“杨骐荣们”快速成长,打赢这场“持久战”,2015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承担了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职院校“创客”孵化机制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农业创客的培育与孵化,实施“155工程”。

    这项工程以重点打造“农创汇”为品牌的农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为核心,以成都农业创客学院、成都农创空间、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研究院为五大载体,从创业意识、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研究五个方面实施突破,力图实现创新创业结合专业、融入全程、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的建设目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立创客学院是该校在全国高职学院中的领先之举,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理事会、院务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力争在2020年前,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将创客学院建成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基地、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另一个颇为新颖的做法是,该校探索“校友+农业+众筹”的新模式,成立了创业集团。集团隶属创客学院,属于副理事长单位,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创业集团作为母公司,整合学院现有的各类创业资源,吸引校友、学友、教师的创业项目(团队)和形成生产经营、协作联系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作为子公司加入。

    为了给创客们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该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所,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联盟平台资源,整合高教研究所、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及各分院的资源,通过对创客文化、创客环境、创新创业政策、产业集群与创业联盟、创业教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构建“123”机制,扫清创业“拦路虎”

    和杨骐荣一样,虽然王廷勇的营销公司做的风生水起,但他坦言,是母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一路相伴,才使他的创业之路逐步走上了正轨。

    这个来自农村的寒门子弟怀揣创业的梦想走进大学校门,选择了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读大二时,王廷勇就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成立了成都金鹰营销策划公司。

    他记得,当时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把临时办公室设在了分院办公楼,这个地方也被他们称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的练兵场”。在校期间他还参加了学院举行的SYB创业培训,以及各类创业活动。

    用王廷勇的话来说,这一系列的帮扶和培训,让他遇到创业“拦路虎”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实际上,在这些创业学生背后,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保障创业创新工作打造的一套“123”的机制,即一把手工程,制度、场地两保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具体来说,为创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担任副组长。2015年3月,院长刘智慧还作为项目负责人向四川省教育厅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与此同时,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工作考评机制,为创业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

    学院还对创新创业执行经费单独预算,从而为创业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2014年学院创业工作共使用资金134.66万元,直接用于发放给学生的创业补贴达到54.5万元。

    早在2007年,学院就成立了就业指导与创业孵化中心,由分管院领导任中心主任,统筹招就处、学生处、团委、实训中心、计财处、后勤服务中心和成人教育培训处等相关部门,投入100万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2014年学院单独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2015年升格为创客学院,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研究生1人,外聘专家服务团14人,逐步实现人财物三到位。

    此外,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进行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对王廷勇而言,这些在校园里就享受到的保障机制,使他的创业目标日臻清晰和明朗,从2011年公司开始的第一单生意至今,他的公司成功申请到了大锅庄风干牦牛肉、内蒙古宝牛奶果、巴山手撕兔、青藏谷地野生菌系列产品的销售代理权,而且是当地唯一的代理权,公司还吸纳了本校5名同学就业。

    在他的规划里,公司以后要做的是,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作为“过来人”,他常告诫学弟学妹:“在大学里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在有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技能以后,抓住机遇,只要用真诚的服务态度去对待每个客户,创业其实并不难。”

    细化创业教育,打造创业“双保险”

    如果说“123”机制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农业创客提供的制度保障,那么强化课程建设,细化创业教育,就是该校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双保险”。

    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38学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是一门必修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

    同时,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如在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开设《创业入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大二开设《创办你的园艺企业》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该校园林园艺专业学生里曾走出过上亿元资产的四川省松花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钦金,他用百合花敲开了自己的事业之门;还走出过一批园林施工行业中的生力军,该校2010级园林工程6班毕业生张聪,2013年成立四川景扬园林有限公司,主营工程造价、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等业务,公司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如今,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园艺学子也追随董钦金,走上了相似的创业道路。

    2011级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王元羲几乎是一进校园,就被这里的创业氛围“击中”了。进入学校的第一天,他就认识了一个在校内自主创业的大二学长,从初中就对蔬菜感兴趣的他很快便跟着学长一起自主创业,“恶补”蔬菜知识。大二时,他就将创业的想法付诸实践,和两个同学一起到简阳创办了自己的蔬菜基地。现在,他们的蔬菜基地有55亩,机械化程度达65%,通过两年苦心已基本进入正轨。

    让王元羲一直感念的,是他在校接受到的全方位创业教育,这使他实实在在的提高了创业能力。

    在普及创业教育上,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无疑是国内首批“先行者”之一。

    2007年,学院就在全省率先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创业理论和实训课程,同时进行课程的本土化探索,初步形成了面向涉农专业的聚焦式创业教育课程和面向全体专业的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09年学院自主开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获得四川省精品课程,入选四川省“2011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2013年该课程荣获“全国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是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学院。

    此外,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拥有多个“第一”:该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联盟第一批理事单位;是最早承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的高校;也是四川省第一批同时拥有“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的高校;成都市第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中唯一的高职学院的代表。

    作为创业教育的“加强版”,学院拓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专项培训,先后举办54期SYB大学生创业培训、9期大学生KAB创业培训和4期大北农SET创业培训。同时,该校还积极与政府各部门合作,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比如,与四川省残联、四川省人社厅合作,承办四川省首届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与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合作,连续4年引进四川省“阳光导航”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项目;与成都市人社局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项目“猕猴桃果园园主实验班”,以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据介绍,未来学院在创业教育上,将实施创客 “两大计划”。一方面,通过“创业育苗计划”,激发创客兴趣;另一方面,实施“创业青蓝计划”,提升师资水平,并试点创新创业先锋班,试行创新创业学分互换制和弹性学分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搭建实践平台,完善创业“孵化器”

    虽然有制度保障和创业教育,但如何让学生的创业项目真正落地、开花结果,更多的还是需要实践来检验。为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力推校企合作,打造农业众创空间,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2013年,学院在彭州市葛仙山镇建成第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260余亩),使学院创业孵化中心进一步扩大。同年,孵化中心通过成都市人社局、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教育局、团成都市委的组织验收,获批为首批“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下一步学院拟建2000余亩的大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准备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利用该基地,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学院组建了温江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正筹建成都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以吸引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社团(创业学子)、媒体等机构互动合作,实现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联盟成立后,利用农业职教集团平台,辐射创业集团内部所有中高职院校。

    除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5年,学院与大邑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大邑农业大学生创业园(规划5000亩);当年,学院还与崇州市合作,流转600亩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园,与郫县菁蓉镇合作共建约5000平方米的成都农业创客空间。校内近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已初具规模,目前在孵团队40余支。

    打造这些农业众创空间的同时,学院结合自身“农本”的特色,与成都农业职教集团成员四川旺达集团合作共建“旺达猪产业学院”,培养养猪创业型人才。

    一方面,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学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四川旺达集团总经理担任专业学院院长。在招生就业、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经费分担等方面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构建了旺达猪产业学院的管理体制。

    另一方面,形成共育共管共享运行机制。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材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建设,教学任务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目前,旺达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在2011级、2012级运行,成效显著。

    为了对这一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产业学院还建立了人才培养动态评估机制。通过“旺达猪产业学院”理事会,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对整个方案实施过程实行全程指导与监控,从源头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集成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学校和企业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及时校正专业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明鹏介绍说,不论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还是力推“123”机制、强化创业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中高本一体化培养,“这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立志以现代农业为职业的农业创客,将会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所紧缺的。”

“农创汇”农业创客孵化基地是如何锻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