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预测,我不预测。”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一听记者问“人机大战”的事情,就笑着摆手,“不管是谁赢,我都不惊讶。”
当天,在第一场Google DeepMind围棋挑战赛中,电脑程序 AlphaGo(阿尔法狗)战胜了过去十年围棋界最顶尖棋手之一的韩国棋手李世石,虽然接下来还有四场比赛,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电脑程序在19×19的棋盘上,在没有让子的情况下,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选手。
这场“人机大战”令人津津乐道,长期从事脑科学研究的马兰一直关注着这场“人机大战”。在她看来,这场人机大战是“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一步”,因为这个电脑程序利用脑科学原理设计了两层神经网络:价值判断和决策,事前学习储备了很多围棋棋局,“这种人工智能,巧妙地选了一个相对容易的切入点,因为围棋每一步都有很多选择,计算机可以快速搜索、决策,而人是靠经验和逻辑。”
此外,“人类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过去的经验、伦理道德等,而机器程序是单纯的、线性的。”马兰说,人类受情绪、情感、道德等影响,也恰恰是人类的优势,智力是人脑最具特色的部分。“虽然人不可能把所有棋谱都装到脑子里,但人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有随机应变的智力,而机器还远远达不到。”
在另一个会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惠民也被众多记者盯着,问起正在进行的“人机大战”,林惠民也有意回避这个话题,他的理由是:“担心大家会夸大这次人工智能的胜利。”
在此之前,有人工智能专家提到,如果智能机器人在围棋上战胜人类,那就意味着机器登上了智力的顶峰。“仅凭这一次胜利还不能这样下判断。”林惠民却并不这么看,他甚至认为,即便后面几局人类都输了,也不能因此判断说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
林惠民说,相比于中国象棋等竞技游戏,围棋的下法的确更复杂,但规则依然是相对确定的,“变化”也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只要人工智能的算法强到一定程度,人工智能在这方面迟早要强过人类。
他认为,在包括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等的非计算领域,人工智能远远做不到“测度”和“感受”,更谈不上“超越”。而且,“设计下棋程序的,还是人嘛”。这一点,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吴一戎同样认为,不要觉得这一次胜利具有多么巨大的突破性意义,“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是这次人机大战,提升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它将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脑科学研究,在时间上太重要了!”马兰说,目前,脑科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跨越式发展时期,一些过去在小说和电影里描述的关于脑的科学幻想,已经成为现实,脑科学研究可能随时产生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突破。
这次来北京参加两会,最让马兰兴奋的是看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把“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入了科技创新2030的重大科技项目,“我们这些研究脑科学的都在微信群里传开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要‘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我们要及时加入这样的国际竞争,不参与怎么引领?”
马兰介绍,美国早在2013年就发布了“脑计划”,欧盟和日本也在2013年、2014年相继发布了各自的“脑计划”。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脑科学家在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从2013年就开始酝酿中国的“脑计划”。去年6月,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脑科学家聚集苏州参加国际脑计划研讨会,针对各国脑计划的内容和国际战略合作展开深入讨论。
马兰表示,鉴于脑科学的重要性以及这一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宜加速制定和实施中国“脑计划”。她建议,要抓住战略机遇,建立加速科学立项的机制;建设跨学科的研究大平台和基地,吸引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从国情出发,培养年轻人才,让他们担当重任。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周凯 刘世昕 邱晨辉